骨移植术
牙槽突裂是先天性的颌面发育畸形,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前腭突与侧腭突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导致,其更多的是与完全性唇腭裂相伴发,发生率约为75%。牙槽突裂不但影响患者的面容,而且阻碍牙弓及颌骨的生长发育。骨移植术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众多唇腭裂治疗中心的金标准,也是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对于后期的牙齿萌出、正畸治疗、种植或义齿的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保障移植骨的稳定,避免骨吸收、感染等不良情况出现?
1.细菌感染
?植骨术区伤口的炎症和感染是导致骨移植物吸收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因素,而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大部分来自构成口腔内源性微生物区系的细菌。植骨术前的牙龈炎或牙周炎被认为是导致牙槽骨移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2.植骨手术时机
?牙槽突裂植骨时机的把握,关系到植骨的成功与稳定。目前,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已成为临床上常规的序列治疗步骤之一,是指在唇腭裂修复术后,单独进行植骨手术。现多普遍认同牙槽突裂最佳的植骨时间为早期(乳牙列)2~5岁、中期(混合牙列)6~12岁、晚期(恒牙列)12岁以上,可有效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3.植骨手术方式以及技术的应用
?植骨术式切口及组织瓣的合理设计有利于牙槽突植入骨的稳定。临床上常用的植骨术式切口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腭侧植入骨量不足、唇颊侧过量且缝合张力过大等情况,进而影响成骨效果。而一些学者在对牙槽突植骨技术改进的方法中,植入骨以腭侧为入路,避免腭侧骨量不足,同时裂槽内设计鼻三角瓣的切口利于关闭鼻底和唇侧裂隙,防止较大松弛切口和颊黏膜瓣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三维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牙槽裂的临床治疗,能较准确地反映牙槽突缺损的大小形态,无论是术前牙槽突裂隙容积的测量,还是改良手术植骨方式或是术后对植入骨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手术前后正畸治疗
?手术前后的正畸干预对植骨的术后疗效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唇腭裂患者的本身缺陷及术后的瘢痕挛缩、创伤、异常唇肌力,患者常常会出现较严重的牙颌面畸形。牙槽突裂破坏了上颌牙弓的连续性,易导致上颌牙弓缩窄及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现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术前的正畸扩弓能有效提高牙槽突裂患者的植骨成功率。
5.裂隙的宽度、类型
?牙槽突裂隙的类型、宽度也与植骨术后的成骨效果紧密相关。有学者发现双侧牙槽裂修复的预后效果不佳,牙槽裂隙宽度越大,移植效果也越不理想。然而,另有研究却报道,双侧裂隙植骨术后的成骨率高于单侧裂隙术后。显然,单双侧裂隙对植骨效果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而结果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通过对单侧、双侧牙槽裂术后的效果观察发现,单侧裂隙的治疗效果大多优于双侧裂隙。总之,裂隙越大,骨桥难以形成,裂隙越小,植入骨难以成活。因此,术前正畸能有效地调整裂隙的适宜宽度,为植骨成功获得先机。
6.植入骨密度及植骨床
?合适的植入骨密度、良好的植骨床及骨移植区无张力的严密缝合是防止术后感染、骨吸收的关键。植入骨密度>3.0g/cm3时,可有效地减少骨质吸收,提高成骨率,砂状骨质也比块状骨质更易成活。此外,植入骨与植骨床的紧密接触可以形成良好的血供循环,有利于成骨细胞渗入植骨区中,促进植入骨的稳定改建,避免骨吸收和感染,提高了成骨率。无张力的缝合术区、应用生物膜、封闭口鼻瘘,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都可有效减少术区的骨吸收及感染情况,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