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手怎么办这样阻止是害了他

胖胖猴妈妈:头痛啊!宝宝快五个月了,特别会吃手,大拇指头已经被他吃得扁掉了。睡觉的时候拿掉手指头就哭得稀里哗啦的,好焦躁啊……

麦兜妈妈:1岁半了还在吃手,都说吃手是因为她需要安慰,可是她看起来也不焦虑,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吃手,稍微闲一点就吃!爷爷奶奶快焦虑死了!

拯救了全宇宙,被男神贝壳汉姆抱大的小七,快五岁了还吃着大拇指。每次有“吃手照”爆出来,就被众多网友和儿童专家吐槽(当名人也真是不容易啊)。

像小七这样吃到5岁的娃不算多,但吃到1岁以后就足以让家长心烦意乱了:

“病从口入,宝宝又小,吃手会不会容易生病?”

“老吃手,以后会很难戒吧,对牙齿也不好啊,都说会长成地包天!这不是害了孩子么,还是不要吃好。”……

然后,各路人马都有自己的办法:打手、强行拉出来、大声喝止、抹辣椒、抹黄连、带手套……妈呀,听着就吓死了,这是跟宝宝有多大仇啊!

吃手怎么办?凉拌!

对于吃手,家长们真的真的不需要太担心。吮吸手指是正常的反应(严肃脸),有一些婴儿甚至在出生以前就吮吸手指了,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觅食反射和吮吸反射的一种表现。0-1岁的宝宝确实有吮吸的需求,吮吸能带给他们安定的感觉,同时也是手眼协调能力的锻炼呢。

宝宝吃够了,自然也就不吃了。大部分的宝宝到1岁之后,都会减少吃手。如果一味地阻止宝宝享用吮吸的乐趣,未来反而可能变得调皮、冲动、缺乏自制力。而上面提到的那些打手啊、抹苦的东西啊,简直是反人类的行为好么!一时的有效,换来宝宝内心的伤害和长远的阴影,划算么?

如果妈妈们担心病从口入,我们平时做好卫生就好,勤洗手,或是用一条薄薄的纱布巾;如果是担心对牙齿不好的,美国儿科学会表明,频繁吮吸长达三四年以上才会对牙齿造成影响,所以除非4、5岁了还在吸手指,否则不用焦虑噢!

吃手太厉害怎么办?

“我家宝宝实在是太能吸了,根本没停下来过,看着都快把手吃变形了,难道也不阻止吗?”对于吮吸欲望强烈、“吃到疯狂吃到醉”的宝宝,我们可以适当地做下引导,但不是打手,也不是抹辣椒带手套哦。

吸引宝宝注意力

宝宝吃手有个普遍原因,那就是“太无聊了”。我们可以通过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多和他们玩,让他们的手忙活起来,吮吸自然而然就少了,同时还能玩出亲密、玩出聪明来。这一招大小月龄“吃手小达人”皆适用!

比如可以多带他们进行户外活动。宝宝的小手早已灵活得不得了,他会通过摇晃、敲击、滚动、扔掉等不同方式全方面地来探索这触手可及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他探索的欲望,自然就没空吃手了。

其次,大月龄的宝宝,由于认知发展正处于陌生人焦虑期,这会让他更依赖通过吃手来获得自我安抚。多出去走走看看,也会让宝宝更快地度过这个焦虑期呢!

做只宝宝肚里的小蛔虫

《发展心理学》指出:安全型依恋的宝宝,情绪会更平和,对事物的反应也会更灵敏。影响依恋类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抚养质量,也就是说:妈妈越能对宝宝的需求做出快速回应,宝宝就越能体验舒适和愉悦,从而形成安全型依恋。听起来很深奥?只要备点必要的育儿知识,再来点积极的育儿心态就可以了。

比如4-9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牙啦,这感觉实在是又痒又肿痛!妈妈们可以给宝宝准备咬咬棒、磨牙饼干。不然,宝宝可是会吃手给你看哦!

比如1-2岁左右的宝宝,迎来了传说中的“第一青春期”。小家伙会超级自恋,以自我为中心。妈妈们,拼耐心拼眼劲的时候到了。宝宝肚子饿了,想睡觉了,无聊了……做妈的,若能闪电救助,宝宝自然不焦虑,吃手也就少了。

安抚奶嘴和其他安抚物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宝宝如果在吃奶之外还有强烈的吮吸欲望,安抚奶嘴可以满足他的需要。对于小月龄的宝宝,安抚奶嘴真是一大神器。很多老人都不能接受宝宝吃奶嘴,但其实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奶嘴的使用是利大于弊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妈妈的乳头。

通常认为2岁前戒掉奶嘴就不会影响宝宝发展,国外吃到三四岁的孩子满大街跑呢!

大月龄的宝宝,家长们可以为宝宝引入毛毯、毛绒玩具等安抚物。安抚玩具又称为“移情物”,可以成为孩子成长中舒缓压力的好伙伴,Kimi的“小黄”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哦。让孩子可以抱着熟悉的毯子、玩偶入睡,也可以帮助他从依赖父母走向独立。

宝宝的手上是自带四两糖的,啃着香香,不哭也不闹……吃手是孩子最自然不过的需求,不用过多干预。当宝宝在婴儿期吮吸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进入童年后自然就会很少吮吸了哦!

如果吮吸欲望强烈时,妈妈可以多些安抚,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无暇顾及吃手。年糕小时候吃手的时候,我不会强行禁止,会递给他一个玩具,或是鼓励他来跟我一起游戏,“有事做、不无聊、有安全感”才是解决吃手问题的终极方案哈。

附:几种坏习惯,影响宝宝牙齿健康

1、吃手指。孩子爱吃手,在婴儿期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婴儿3个月以后,就应该慢慢纠正这个习惯。如果孩子到了3岁以后还有吮指现象,就会影响到牙齿健康。因为吮指时,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处,容易形成开合(上下牙咬不上)。如果手指长时间顶在上牙床的骨骼上,还会出现反合(俗称“地包天”)或上颌前突。

2、咬东西。一些孩子喜欢咬绳子、咬铅笔、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被角、枕角等,咬这些物体时一般总固定在牙齿的某一个部位,因而容易形成牙齿局部的小开合畸形。

3、用手摸牙。孩子在长牙或换牙时,会有痒或疼痛的感觉,常会用手去摸牙齿及牙龈,这样易造成牙齿移位、牙颌畸形,以及创口的感染。

4、托腮。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托着一边的腮部,或者习惯在睡觉时把手肘、手掌、拳头等枕在一侧脸的下方,这些习惯对于孩子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都有影响。

5、咬唇。如果经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向前突出。咬下嘴唇则会导致上前牙突出,下颌后缩,上嘴唇会变得厚而短,呈张开状态,牙齿外露,呈“鸟嘴状”。

6、剔牙。剔牙会使牙缝慢慢变宽,食物很容易嵌进牙缝里。另外,牙签如果不卫生或者用力不当,剔牙时可能造成牙龈被细菌感染。

7、爱用一边牙咀嚼。孩子出现偏侧咀嚼习惯,多是由于乳牙脱落或者乳牙龋坏疼痛,一侧牙齿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只能用另外一侧咀嚼。偏侧咀嚼会使下颌向咀嚼侧偏斜、导致脸型左右不对称。而且不常咀嚼的一侧因为缺少食物的冲刷更容易堆积牙垢,出现龋齿和牙龈红肿等牙周疾病。

8、吐舌头舔牙。多发生在孩子的换牙期。如果常用舌尖舔上下前牙,会导致开合。如果常舔下前牙,会形成下颌向前突的反合。如果舌头同时舔上下前牙或经常吐出,会使上下颌均向前移位,导致双颌前突畸形及开合。

9、用嘴呼吸。如果孩子患有鼻炎等疾病,鼻道不通畅,就会形成用嘴呼吸的习惯。长期如此,舌头和下颌后退,会导致上颌前凸,上牙弓狭窄,牙齿不齐,看上去开唇露齿,上唇短厚,上前牙突出。

10、横向刷牙。有的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横着刷牙会导致牙颈部釉质薄弱处过分磨耗,形成楔状缺损,引起牙齿过敏,继发龋齿,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现牙龈损伤、萎缩

服务东阳市孩子

让孩子少打针,少吃药

本群每天从百万育儿知识中挑选发布最新的育儿知识

护理孩子,更科学,更营养,更健康!!!

这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聚宝小儿推拿采用中医推拿穴位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激发孩子的自愈机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小儿免疫力。聚宝小儿推拿诊断准、取穴精、推时短、疗效高,推拿过程中患儿无痛苦,无副作用。

哪些症状适合做小儿推拿?

0---14岁孩童

呼吸系统: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哮喘……

消化系统:便秘、腹泻、腹痛、呕吐、挑食、不吃饭……

其他系统:尿床、夜啼、湿疹、眼角抽动……

保健:未病先防、改善过敏、体质、增高、增智慧

电话/

 好文章要分享给亲朋好友!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zz/15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