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颌窦提升术大致分为2种方式:侧壁入路的外提升术(开放式)和牙槽嵴顶入路的内提升术(闭合式)。
上颌窦外提升术
外提升术是在上颌窦前壁处开窗,开窗时只穿透骨壁,勿伤及黏膜。使用相应的提升工具将上颌窦黏膜提升,在提升的上颌窦底处可放置移植骨块或人工骨材料,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
其优点是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有效保护窦底黏膜,并在窦黏膜出现损伤时方便及时处理;提升上颌窦底骨量较多且易控制。缺点是手术范围较广、损伤较大;术后反应较重、费用高、患者难以承受,并且受到上颌窦内解剖情况的限制。该方法适用于多颗连续后牙缺失,是牙槽嵴萎缩严重、上颌窦底到牙槽突之间的种植区可靠,多用于上颌后份植入区骨质高度小于5mm的病例。但是手术较为复杂,创伤较大,植骨量多,愈合期及修复期时间延长,部分患者需要延期种植等情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上颌窦内提升术始见于年Summers的报道,经牙槽嵴顶用骨钻预备种植道至上颌窦底,在预备种植道的同时挤压周围牙槽骨,增加骨组织的密度。预备至上颌窦底1~2mm。骨挤压器向上敲击,冲击提升上颌窦底,使窦底出现青枝骨折,进而使上颌窦底的骨折碎片向上移位,上颌窦黏膜向窦腔内提升,然后通过种植位点植入骨移植材料,从而抬高了上颌窦底黏膜,植骨后植入种植体。
其优点是局部上颌窦底的提升,简化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范围小,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减轻了患者的术后反应,治疗时间短;植骨量少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预备时对周围骨质进行了挤压,增加了周围骨组织的密度,种植体植入后可获得较好的初期稳定性。缺点是不能在直接视野下进行手术;黏膜损伤不易发现;上颌窦提升高度有限。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适应证逐渐放宽。适用于上颌窦底到牙槽突之间的骨量大于6mm的患者。
回顾文献得出,上颌窦外提升术的成功率86%~%,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92.8%~97%,这2种上颌窦提升方式的长期临床效果差异不明显,但是临床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骨粉材料选择、负载修复的时间、随访时间、医生的手术操作等等。
以下是佳美口腔种植总监崔勇医师的一个真实病例报道。
为展示起来更为便捷,又因为手术本身局限于右上颌,所以除去第一张图片是完整的全景片,后面的图片仅上局部全景。
患者初始为右上颌6、7牙位的牙缺失,6牙位的拔牙窝愈合不良,局部全景拍片发现剩余的骨高度仅有1毫米左右,这样的患者,仅做提升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解决拔牙窝愈合不良的问题,手术方案是提升的同时,还要进行牙槽骨高度的增高(其中最重要的是植骨效果的判断,垂直增高的难度大,成功率低,是非常考验医生经验的),难度叠加。
手术方案为:两次手术。一期手术为6牙位的植骨及提升,同时7牙位的种植也不能落下,一期手术完毕4个月后,提升的部位良好,增高部位的效果明显,二期手术植入6号位植体。效果非常不错,半年后修复完成,再加口内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