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按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和原因可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术前准备不足或疏漏所致:包括术前对全身情况认识不足、准备不足、治疗计划有误以及术前正畸治疗不当所致。
(1)术前准备不足或疏漏:如术前对已有或潜在的全身隐患,特别是凝血机制障碍未查出(凝血酶原缺乏较难查出)造成术中大出血的严重后果,此种情况在国内外均有发生;恶性高热,虽罕见,但一旦发生往往致命。
(2)术前诊断有误和(或)设计不妥、适应证选择不当:未按诊治程序进行,特别是未完成正确的头影测量分析,往往导致诊断、治疗设计错误,造成手术方案选择不当而引起术后的一系列问题,如临床所见下颌前突可能是单纯下颌前突或同时伴上颌发育不足,或上颌发育不足而下颌发育正常的临床表现,如将下颌前突伴上颌发育不足的双颌畸形误诊为下颌前突而进行下颌后退术,则将造成难以矫正的医源性双颌发育不足畸形。
(3)未行术前正畸或术前正畸治疗不到位:现代牙颌面畸形患者所取得的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惊人效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外科手术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的结果。如不按照由正颌外科医师与正畸医师共同对患者的检测资料(特别是头影测量)进行分析,得出正确诊断,拟定治疗计划,按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功能恢复训练-随访评估的程序完成治疗的全过程,或进行了术前正畸,但治疗不到位,如不合适的术前正畸治疗,牙去代偿不足,上下牙弓不协调,牙合曲线未达正常,牙拥挤、牙合干扰未消除,牙根偏斜的间隙不足(尤在需作节段性骨切开区)以及牙合导板与髁突、牙牙合面不协调等,均可能导致术后咬合关系异常,口颌功能不佳,甚至不同程度的复发。
2.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不正确、异常出血、意外骨折、组织非正常损伤、骨段复位不良、骨段固定不妥或固位不牢。
(1)术中异常出血:上颌可见于LeFort各型骨切开术,主要原因是损伤颌内动脉或(和)腭降动脉,亦有意外损伤颈动脉颅底段导致大出血的报告。下颌多见于下颌升支部手术伤及下齿槽血管、颌内动脉及其分支、翼静脉丛及嚼肌动脉,可因颏部水平向骨切开术伤及颏内侧的肌血管所致。
(2)意外骨折:正颌外科骨切开术使用器械和手术操作不当可引起非切开线的意外骨折。在施行上颌LeFortI~Ⅲ型骨切开术时,可能引起颅底骨折并伤及第Ⅱ、Ⅳ及Ⅵ颅神经,出现相应的颅神经症状;在分离翼上颌连接和离断下降上颌骨段时,如处理不当可引起翼突根部或蝶骨基部骨折,并可能伤及颈内动脉颅底段。下颌骨主要发生在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SSRO)时,可引起近心骨段或远心骨段骨折。另一类容易引起意外骨折的是在行宽面综合征矫治术时,使用微型骨锯作下颌角部的弧形骨切开未果,继用骨凿凿开而引起的下颌升支完全或不完全的纵行骨折,同时可能伴有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的损伤和骨段及髁突移位而引起相应的损害。
(3)骨段复位不良及固定不牢:正颌手术完成设计的骨切开术后,骨段的复位与固定十分重要,也易发生问题。骨段复位固定不良可因术前牙合导板的制备有误,或骨切开面的骨嵴或突起未能打磨平整,或骨段未复至矫正位所致。上颌骨段复位不良主要发生上颌前部骨切开段,尤以上颌多骨段切开后,各骨段在复位至矫正位的过程中,系在三维空间分别进行不同方向和距离的移动,容易发生某断面的接触不良、固定点的骨壁薄弱或缺损引起复位和固定不良。下颌骨骨段复位固定不良主要发生在SSRO及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mandibularobliqueramusosteotomy,MORO)时,其近中骨段尤以髁突未正确复位至关节窝内正确位置。加之固定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操作不当所致。由于前述原因,在双颌同期矫正术时,更易发生骨段复位不良。尽管微型和小型钛板及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使骨段固位效果显著增强,但在骨孔制备、螺钉固定过程中移位或操作不当,仍可导致复位固定不良,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口颌功能和形态问题。行MORO手术除近心骨段及髁突未正确复位外,颌间弹力固定不当,亦可造成复位不良的后果。
3.术后并发症: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术前、术中问题均可延续到术后引起各种术后并发症,如呼吸道梗阻、出血、血肿、颈动脉闭合伤、颅神经功能障碍、组织坏死、伤口愈合不良、感染、牙骀关系及功能异常、颞下颌关节病征、美容效果不佳、心态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牙颌面畸形复发等,严重者尚可失明。
(1)呼吸道梗阻:因拔管过早、舌根后坠、异物阻塞、咽侧及口底出血、血肿、喉痉挛及水肿等引起。
(2)神经功能障碍:SSRO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及颏部水平骨切开颏成形术引起的颏神经感觉障碍较为常见。由于SSRO手术的局部解剖及术式特点,致该手术引起的下牙槽神经感觉障碍最为常见,在含例以上病例组的文献报告中,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55%。
(3)失明:主要发生在上颌LeFortI型骨切开术的术后病例。文献报告的病例虽不多,但后果严重。分析原因多系在分离翼上颌连结时,用力方向有误和强度过猛引起颅底骨折,或传导压力挤压视神经管,损伤视神经所致。此外,尚有引起颈动脉一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sinusfistula)及蝶腭动脉假性动脉瘤(falseaneurysmofthesphenopalationeartery)的报告,应引起术者注意。
(4)伤口愈合不良及延迟愈合:主要发生在对软组织及骨截开线的设计或操作不当造成带蒂骨段血供障碍、组织局部坏死、感染或缝合时,切口软组织张力过大或骨段固定不牢所致。在正颌手术中行骨移植者,其移植骨移位或坏死往往引起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
(5)牙、牙槽骨坏死:主要发生在牙间骨切开术及节段性骨切开线两侧的牙及牙周组织,特别是上颌多骨段切开术者。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正畸治疗引起骨切开线任何一侧牙根偏斜,无足够的垂直向骨切开间隙,如手术时使用器械不匹配和手术操作不当更易引起骨切开线两侧的牙及牙周组织损伤,轻者引起牙周组织萎缩,重者可造成牙及牙槽骨坏死、牙松动、脱落,牙周组织缺损、骨创不愈合。由于外科一正畸联合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手术器械与技术的进步,以及牙问及多节段性骨切开术已较少应用,使该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6)颞下颌关节并发症:通常牙颌面畸形如下颌前突或后缩畸形(伴有疼痛等关节症状的)患者,通过正颌手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矫正了牙颌畸形后,其原有TMJ症状大多消失或明显减轻。但正颌外科手术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下颌运动功能障碍、咬合紊乱,甚至出现渐进性髁突吸收等时有发生,尚有引起颞下颌关节纤维性强直的报告,引起该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未按规范的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序列进行治疗:下颌近中骨段,特别是髁突复位不良又使用了坚固内固定;牙合导板制作不良,术前正畸不到位;术前牙颌面畸形的类型与术后颞下颌关节可能出现的病症密切相关,如伴有高角及开袷的下颌后缩畸形,术后引起TMJ症状,特别是髁突吸收的可能性较其他类型者大,且易复发或术前已查明有髁突吸收者。
此外,美容效果不佳及术后患者出现心态异常等,亦当引起注意。
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策
如前所述,牙颌面畸形外科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复杂多样,原因各有异同,其预防与治疗难于在此分别讨论。现仅就其防治对策的基本原则和要点列述于后:
1.作出正确的诊断,拟定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最适合个体患者的术式:必须至少有正颌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正畸科医师组成诊治小组,共同会诊讨论,完成诊治计划,特别是正确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以及模拟手术与疗效预测,以避免因诊断不明确,治疗方案不当引起的后续失误,争取医患双方均认可的最佳治疗方案与疗效。
2.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严格按照术前正畸一正颌手术一康复治疗与术后正畸一定期随访观察的序列完成治疗计划。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严重的骨性牙颌面畸形,单独采用外科手术或单独进行正畸治疗均难达到功能与形态俱佳的稳定效果。
3.充分的各项术前准备:正确完善的术前后正畸治疗猞导板制作。正颌外科序列治疗中的术前后正畸治疗不同于一般的正畸治疗患者,因此,从事这一工作的口腔正畸医师应认识和把握这一类患者正畸治疗的理论和特点,并了解现代正颌外科手术的类型和适应证,以优质适宜的咬合调整,联合正颌手术取得最佳效果。
4.正颌外科医师必须充分认识正颌手术的生物学基础:骨切开及骨段复位移动后,其血供动力学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施行各类正颌手术。
5.现代正颌外科手术基本经口内途径施行:术区解剖结构复杂,位于颅底及咽侧,术野深在,照明差,某些手术不能完全在直视下施行,但需毫米不差的按设计线完成骨切开术和牙骨复合体的带蒂移植术。手术有一定难度,因此术者必须熟悉相邻区域的解剖结构及血管神经走行,即使是有经验的正颌外科医师,也应按初次手术进行准备和严格精确的施术,以防意外。
6.正确、牢固的骨段内固定对防止骨段移位引起的咬合紊乱、形态异常十分重要:必须在骨段的矫正位钻孔。固定螺钉的置人孔道必须方位一致,螺钉必须在共同置人道准确攻人。
7.严密的术后观察,及时、妥善的处理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正颌手术的术后观察处理与口腔颌面外科其他全麻手术基本类同,但应特别强调保持呼吸道通畅。除术中使用地塞米松外,术后10mg/天,静脉滴注,连续2天,对减轻喉头及术区水肿可能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有良好效果。正颌外科手术骨切开断面一般不能彻底止血,需靠复位固定后骨断面的微小血管断端自行生理性凝结,因此,术后创部轻微渗血在所难免,如出现明显出血,则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如条件许可,应将患者送人复苏室,进行24小时监护,以策安全。
携手同道,邀您参与,筑起我们防范医疗事故的长城!
我们为您提供专业资讯,致力于协助医护人员减少手术医疗事故,防范医患纠纷。
白殿疯病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