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除下颌骨和犁骨外均对称)。
1、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1)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提口角肌起始于此),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眶下管,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额骨):与额骨、鼻骨、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2)颧突:与颧骨相接。
(3)腭突:与对策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前3/4)
(4)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为骨骼系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
2、牙槽骨的解剖名词:
(1)牙槽骨:为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
(3)牙槽嵴:为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为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3、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6、7、5、8)。
4、上颌骨的支柱结构: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拒绝压力,起于上颌尖牙牙槽骨,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第一磨牙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额骨后分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骨。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牙槽突的后端相连,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生理意义: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1、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
(1)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在外斜线的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的略偏上方有颏孔。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为颏舌肌附着点)和下颏棘(颏舌骨肌的附着点),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下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2)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其上端有喙突和髁突(关节突),喙突上有颞肌和咬肌附着,髁突颈部下方有翼外肌下头附着,两突之间有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其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有下颌孔,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的附着处,孔的后上方偶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孔向前下方通下颌管,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连接处称下颌角(茎突下颌韧带附着),下颌角的内面有翼肌粗隆,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的附着处。
2、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