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的第二部分很重要,叫做十念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第一段,一共十段。
佛祖说:有一种法门大家应当修行啊,你勤修的话呢,就能得到神通,去处妄想,成就四种沙门果,达到涅槃的境界。
有人说,你看,神通哦,佛祖居然用得神通来吸引弟子修行哦,这个是不是伪经啊?
这个增壹阿含当然不是伪经,只是你少见多怪而已。
之前有师兄建议找机会说说佛经里头对神通的看法,末学一直觉得时机没到,你知道的太少了,说了也没什么用处。等分享完增壹阿含经,我们再来看看时机是不是成熟了。
大家一听,这个法门好啊,值得学啊,能有神通啊,还能证果涅槃啊,这个可以有。
佛祖继续介绍说,什么法门呢?就是念佛这个法门。
有些人一听,又要晕倒了,还以为有什么密法呢,原来是念佛啊,念佛有什么稀奇啊,谁不会啊,我那90岁的老奶奶天天念啊。
这个念佛呢,跟你理解的念佛呢,区别有点大。
这个所说的念佛法门,是指自力修行的念佛法门。
我们目前常说的念佛法门,多数情况下,说的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名念佛,信愿具足,凭佛弘愿,往生极乐。
为了方便区分,我们现在介绍的呢可以说是自力念佛。
这个自力念佛跟持名念佛呢,经常被人混淆的哦,
如果你只靠自力念佛,依你的根性,你下辈子多半还要继续轮回的啦;
如果你依靠佛力念佛,哪怕你没有自力念佛,你下辈子也能去极乐修行;
如果你依靠佛力念佛,你还能懂自力念佛,你去了极乐世界,你的品位或许要比别人高一点。
有人说,好吧,我希望品位高一点,自力念佛是怎么念的啊?
对不起,佛经这里没写。
有人又要发脾气了,这不是坑人吗?让我念佛,又不告诉我怎么念,你说怎么办?
佛祖说,你不懂我没办法啊,我当时的弟子懂了啊,我主要是为他们说的啊。
难道他们懂了我还要继续啰嗦,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有人说,那后来的人不懂啊,佛祖就不管了吗?
罗汉管啊,菩萨管啊。
因为这个佛经是很难看懂的,不是文字不懂,文字你可能个个都认识,是这个含义你不懂。
就好比这里佛祖让弟子们修行念佛法门,估计当时的弟子都懂的什么叫念佛,所以佛祖就不解释了。
幸好有菩萨慈悲我们这些离佛数千年的可怜人,于是写了很多论文,来解释这个佛经,让我们容易明白这个佛经的意思。这个叫做论。经、律、论加起来就叫做三藏,三种宝藏。
对于这里念佛的解释呢,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当中,用了40多个字来解释。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用了多个字来解释。
这个念的意思呢,在这里主要是指心里念,思念、忆念、念想。
就好象这个婴儿饿了就念想妈妈的乳汁一样。
有人说那口念行不行?没有说不能口念。就好比这个婴儿肚子饿了,心里想着妈妈,嘴里呢,就哭着喊妈妈一样。
精进群中的师兄是致力于上品上生的,那么这个十念法呢,是有助于往生的哦,你有机会可以学习学习。
这个可不是随便乱说的,是佛经上说的,佛说观无量寿经说的。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里头的修行六念,就是十念中的前六种。你修行前六种的话,你有机会往生极乐呢。
什么品位呢?上品上生。
佛说观无量寿经我们现在不详细展开了,等以后分享净土三经的时候再细说。
既然这个十念法这么有价值,那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了。
这么学习呢?每种念,我们分为2个方面来看:
1为什么念
2怎么样念
其中为什么念各有不同,但是怎么样念,十种念都差不多。
就好比婴儿念妈妈,婴儿念爸爸,为什么念这两位,理由可能有区别,例如妈妈管吃啊,爸爸管玩啊,等等。怎么样念呢?可能差不多,都是心里想,嘴上喊。
我们先来看看念佛。
为什么念佛呢?
当年佛祖教弟子们十念法,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教弟子们如何消除恐怖。
有人就不明白了,弟子们不是有神通吗,怎么会会恐怖呢?
有神通的当然不怕了,但是更多的是刚开始修行的,没有神通啊,他可能会害怕呢。
他怕什么呢?
怕鬼怕魔呢。当时佛祖教弟子要远离自己的欲望,于是教大家不净观这个法门,这个不净观有九种观想,胆子小的就会害怕了。
这个十二头陀行里头,关于住呢,有5种,要求弟子住在寂静的地方,包括冢间住。你一个人住在这个荒郊野岭的坟墓边上,一般人都会害怕的啦。
你害怕的时候怎么办呢?一般人就发抖啦,还有些就直接昏倒啦。
佛祖告诉大家,你害怕的时候呢,心里忆念十种功德,你就不害怕啦。
智者大师说: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生死一切障难也。
有人害怕的时候呢,心里就会想他爹,嘴上就会说你知道我爹是谁吗?
别人说你爹算老几啊。这个基本上不管用的啦,属于坑爹型的。
如果你害怕的时候,心里想着佛,嘴里念佛,那就管用了啊,佛可是世尊啊,没有比他更尊贵的了。
这个佛弟子遇到恐惧的时候,他来念佛,那就要知道佛的厉害啊,这样才会觉得有佛给自己撑腰,当前这个恐惧不算什么啦。
佛的十种名号是什么意思?佛祖怎么厉害呢?从佛祖的十种名号就可以看出呢。
就好比有些人说你知道我爹是谁吗?自然是认为自己的老爹很厉害啦。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详细介绍念佛,另外九种适当简略一点算了。
为什么念佛呢?
1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实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无错谬,粗细、多少、深浅,皆无不实;皆是实故,名多陀阿伽度。
多陀阿伽度是英译,意思是如来。这个是佛祖的名号之一。
音译。
佛祖得到如实的智慧,大慈大悲,所说的内容都是实话,所以叫做如来。
2亦如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于众生中起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得诸法相,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度。
佛祖跟三世诸佛一样,对众生发出大悲心,修行六种波罗蜜,了解诸法实相,所以叫做如来。
如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闇;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功德、名闻亦遍满十方,去至涅槃;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佛祖跟三世诸佛一样,身上放光,不是一般的光啊,佛祖放大光明,能够遍照十方世界,所有的黑暗都能照到;
佛祖不光身上放光,心里还发出智慧的光芒,通过佛法教育众生,让众生从无明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佛祖的功德、名闻,十方世界都知道,所以叫做如来。
4有如是功德故,应受一切诸天世人最上供养,是故名阿罗诃。
佛祖有这样的功德,应该受到一切天人最高无上的供养,所以叫做阿罗诃,阿罗诃也是音译,就是应供的意思。
5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实说,如来如去故,应受最上供养?”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不尽,是名三藐三佛陀。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佛祖如实说如来如去就应当受最上供养呢?因为佛祖得到了正遍智慧。正是指知见正确,遍是指所有的法门都知道,所以叫做三藐三佛陀.
三藐三佛陀就是三藐三菩提,这个是音译,意思是正遍知。
因为不同时期,汉语的语言有所区别,就好象现在的普通话,跟唐朝的官话又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对于同一个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同时代用的字会有所区别。
是正遍智慧,不从无因而得,亦不从天得;是中依智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
佛祖的正遍知,不是无缘无故得到的,也不是天上掉馅饼的,更不是靠继承祖上遗产的,佛祖依靠般若,持戒具足,才得到正遍知的。
智慧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
持戒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身业、口业清净随意行;
6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车有两轮;善去者,如先佛所去处,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陀。
如果你修智慧,又持戒,就能有好的去处,象车有2个轮子一样,前进很顺利。
善去的意思呢,就好象以前的佛去的地方一样,释迦牟尼佛也这样去,所以叫做修伽陀,就是善逝的意思。
7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故知世间;知世间因,知世间尽,知世间尽道故,名为路迦惫。
有人说佛祖自己修自己的,但是不知道我做的专业事情呢。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麻烦,佛祖能知道世间所有的事情,所以叫做世间解无上士。
说到世间解无上士,我们说个小故事
有个养牛的人,听说佛祖无所不知,就不相信,说,佛祖难道连怎样养牛都知道吗?
于是他就去问佛祖应当怎么样养牛。结果佛祖给他说了十多种养牛的密诀。
他一听,发现这些密诀都很好,而且自己以前只知道其中三四种,就被人尊称为养牛能手了。
他这才相信佛祖真的是无所不知,世间解无上士。
8知世间已,调御众生,于种种师中最为无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佛祖知道世间所有事情,去教化众生的时候,跟其他所有老师相比,最为无上,所以叫做天人师。
改正一下,刚刚查了一下字典,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这个不是天人师,这个应该是调御丈夫。
9能以三种道灭三毒,令众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贳多提婆魔[少/兔]舍喃。
能够用三种道,熄灭三毒,让众生修行三乘法门,所以叫做天人师。
哪三种道呢?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10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无量?复能利益他人无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知故,名为佛陀。
自觉,觉他,觉圆满,所以叫做佛。
11得是九种名号,有大名称,遍满十方,以是故名婆伽婆。
佛祖有这么多的名号,那可不是名满天下这么简单了,那是名满十方世界啊。
所以叫做世尊。
介绍了这十种名号,你看看佛祖是不是很厉害啊?你归依了这么厉害的佛祖,你还怕什么妖魔鬼怪呢?
以上这十种名号的解释,来自大智度论,上次在金刚经里面也说过一次佛的十号,是用的佛说十号经,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对照着看。
看的时候呢,不一定要咬文嚼字,梵文音译也好,汉语意译也好,关键是你能明白十号的含义,你明白了十号的含义,你才会对佛祖的功德有多一点认识,你对佛祖的功德理解越多,你心目中佛祖的形象就会更加生动形象,你忆念佛祖呢,就会更加清晰啦。
佛的三十二相是怎么修的?释迦牟尼佛出生显贵,佛祖的祖先是劫初转轮圣王。
佛祖出生的时候,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
梵天王持宝盖、
释提桓因以天宝衣承接,
阿那婆蹋多龙王、婆伽多龙王以妙香汤澡浴。
佛祖出生的时候,放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哦,梵天为佛祖撑伞,玉皇大帝用天衣来垫着,两位大龙王为佛祖用香汤沐浴。
生时地六种动,行至七步,安详如象王,观视四方,作师子吼:“我是末后身,当度一切众生!”
佛祖出生的时候,大地有六种动,这个可不是地震了,这种动呢,大概就象婴儿在摇篮里头,父母摇动摇篮一样,让人觉得非常愉快的动。
六种动:动、涌、震、击、吼、爆。
我们现在暂时体会不到,就不展开了。
一般的婴儿,出生之后不能走路的,佛祖出生之后,为了让世人知道,显了一个神通,稳稳当当的走了七步,做狮子吼:我是最后一次来人间,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啦。
意思是,世界太大,众生他多,佛祖忙得很,难得在这里出现一次,有缘随佛修行的要抓紧了,机不可失啊。
当时的阿私仙人看相之后,告诉佛祖的父亲净饭王:这个孩子不得了啊,三十二相具足,以后会出家,得一切智,成佛啊。
有人说,金刚经说:不可以色相见如来哦,为什么这里要说三十二相呢?
初学者做不到无相念佛,所以呢,先说有相的。
等你学会了有相的,然后告诉你,不要执着这个色相啊,那个时候,估计你就有机会无相念佛了。
有人说,我是初学,有相的适合我,那究竟有哪2种相呢?
前面说了佛的十号,我们再看看佛的2相,目的很简单,让初学者更容易念佛。
有些人说,这个好啊,我学了之后,就去给人看相,听说挺挣钱的呢。
你学了佛的2相,大概也挣不到钱,因为佛的2相,世间罕见,歪瓜裂枣比较多。一般人能有一相都说明他前世修了很多福了。不过呢,即便前世修了福,如果这辈子不修,那也是糟蹋福报而已,所以呢,大家学2相的目的,不是为了算命,而是为了升起恭敬心,更好的念佛。
下面我们来看看佛祖2相
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间无所受,不容一针。
佛祖的脚底是平的。
至于说是否就是医学上说的扁平足,这个末学不清楚。欢迎有知道的师兄不吝赐教。
二者、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佛祖脚底有2个轮,打个比方,就像自行车的车轮一样,中间有很多钢丝。
三者、长指相,指纤长端直,次第[月庸]好,指节参差。
佛祖的手指细长,而且很直。
四者、足跟广平相。
这个没有解释,估计是说足跟也是平的吧。
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
佛祖的手指和脚趾,指根之间有缦网相连,就象大雁的脚蹼一样,张开才能看见,不张开就看不见。
六者、手足柔软相,如细劫波毳,胜余身分。
这个是说佛祖的手足非常柔软,就跟柔软的细毛一样,比如这个羊绒一样,比身上其他地方的皮肤都要柔软。
七者、足趺高满相,以足蹈地,不广不狭。足下色如赤莲华,足指间网及足边色如真珊瑚,指爪如净赤铜,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毗琉璃色。其足严好,譬如杂宝屐,种种庄饰。
趺就是脚背,佛祖的脚背很高很饱满,脚底的颜色象赤莲,脚趾之间的网和脚边的颜色象珊瑚,脚趾象赤铜的颜色,脚背上是金色,脚背上的毛是青琉璃色。
佛祖的脚很庄严,就好象用各种宝物装修的鞋一样,非常漂亮。
前面说了佛祖2相当中的7种,不少师兄都觉得很好看,那佛祖这些相是怎么得到的呢?
有人说,修来的啦。没错,是佛祖修来的,那么修什么才能得到这些相呢?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介绍每种相的时候,同时简介一下这个相的来源,大家如果跟着佛祖学习的话,以后也可以得到这些相哦。
先介绍昨天7种相的来源:
1足下安平立相,这个相的来历是因为佛祖布施的时候,施舍的心非常坚固,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或者反悔。
大概是你施舍的心越坚固,来世你就站得更平更稳吧。
2足下二轮相,来历: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
这个五事围绕末学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跳过。
长指相,来历:施以益命故,得长指、身不曲、大直相;
这个大概是说你施舍,让人延年益寿,所以来世手指纤长,身体也不会弯曲,不会驼背鸡胸什么的。
4足跟广平相,来历:大勇猛力施故,得足跟广平相;
大概是说你施舍的时候,用这个大勇猛力来布施,估计是救人于危难之中吧
5手足指缦网相,来历:施摄人故,得手足缦网相;
以四摄法摄众生业因缘故,得手足缦网相。
这个是说你学习四摄法来度化众生,哪四摄法呢?布施、爱语、同事、利人。
6手足柔软相,来历:美味饮食施故,得手足柔软、七处满相;
你用这个美食去布施,来世你的手足就会很柔软
7足趺高满相,来历:施时言我当相与,施心转增故,得足趺高、毛上向相;
你布施的时候呢,很谦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种布施的心更加强烈,就得到这个足背高满的相。
这里只是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布施的角度来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六波罗蜜当中,布施最容易上手去学习啊。大家一看,哦,佛祖为什么这么好看,是因为前世布施的缘故啊,那我现在也可以学习啊,以后就跟佛祖一样好看了。
还可以从持戒等角度来说。
比如:佛世世一心坚固持戒,亦不令他破戒,以是业因缘故,得是足安立相。
你一心坚固,严持戒律,也不让别人破戒,以后就会得到足安立相。
若作转轮圣王,自于国土无能侵者。以如法养护人民及出家沙门等;以是业因缘故,得千辐轮相。
你做国王,保护国家不受侵犯;或者你如法养护人民或者供养出家人,以后就能得到足下二轮相。
离杀生业因缘故,得长指相。
你不杀生,你来世就会手指纤长。
离不与取业因缘故,得足跟满相。
你不偷盗,来世就会足跟高满。
这是前7种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8种:
八者、伊泥延腨相,如伊泥延鹿王腨,随次[月庸]纤。
伊泥延是一种动物的名字,通常理解为鹿王,也有说是一种羚羊的。
腨是指小腿的腿肚子。大概就是膝盖和脚踝之间的位置了。
这个伊泥延的腨是非常好看的,非常匀称。
佛祖的小腿肚子也是这样好看。
来历:施时受者求之,一心好听,殷勤约敕,令必疾得故,得伊泥延膞相;
如法遣使为福和合因缘,及速疾诲人故,得妙腨相如伊泥延鹿王。
大概是说你布施的时候,对方要求什么,你都如法供养,马上很上心的去做安排,让对方尽快得到。
9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
你站直的时候,手掌可以摸到你的膝盖。这个叫做平立手过膝相。
有人说,这个好像刘备就是这样的哦。
没错,那这个相是怎么来的呢?
不瞋不轻求者故,得臂长过膝相;
如法净物布施,不恼受者故,得平立手过膝相。
你布施的时候,对受者不发脾气,也不藐视对方,如法用干净的物品布施给对方,来世就能感得平立手过膝相。
有人说,这个三十二相的名字怎么都不同呢?
这个三十二相的名字呢,在不同的经文里头翻译的名词不一样,即便在同一部经里头,也有不同,原因很简单,这个名词本身不重要,不同的人翻译的时候呢,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我们学习三十二相,并不是要把这三十二相的名字搞得清清楚楚,倒背如流。
我们学习三十二相的目的有2个:
1让自己的脑海里,对佛祖有更鲜明的形象,让自己更好的念佛
2明白三十二相的来历,让自己也能慢慢去做到这些方面。
10十者、阴藏相,譬如调善象宝、马宝。
如求者意施,不待言故,得阴藏相;
多修惭愧及断邪淫,以房舍、衣服、覆盖之物用布施故,得阴藏相如马王。
这个不解释。
11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脐为中,四边量等。
佛祖以肚脐为中心,上下等距,左右也等距。
这个也叫方身相,来历跟臂长过膝相一样。
12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诸毛,生皆上向而靡。
佛祖身上的毛都向上。来历跟足趺高相一样。
1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乱,青琉璃色,毛右旋上向。
一个毛孔一根毛,而且这个毛很整齐,不会乱,都是青琉璃色的,而是是右旋向上的。
这个来历也跟足趺高相一样。
14十四者、金色相。佛祖的身体是金色的。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也是金色的。
修慈三昧,信净心多,及以好色饮食、衣服、卧具布施故,得金色相。
好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施故,得金色身相
有些人布施的时候,都是用好东西去布施,好的衣服啊,床上用品啊,金银财宝啊,等等,以后你就能的到金色相。
大迦叶尊者也是金色身,迦叶有一个意思就是饮光,就是说他的金色身很亮,好像把别的光给吞掉了一样。
大迦叶尊者怎么修来金色身呢?因为他前世的时候,曾经很诚心的为佛像贴金。
15十五者、丈光相,四边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严第一,如诸天诸王宝光明净。
佛祖身上会发出佛光,光的范围为四周一丈。
这个叫做丈光相,来历跟金色身一样。
16十六者、细薄皮相,尘土不著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蓝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佛祖的皮肤非常细腻光滑,细腻到什么程度呢?尘土都沾不上去。
太光滑了。就好象莲花的叶子一样,这个灰尘和水珠在上面也沾不住。
佛祖在这个土山中走路经行,脚上也不会沾到土。
世界上最大的风不是台风,叫做随蓝风,这个风吹过来,连须弥山都会被吹成粉末了。你看看这个风力有多大,这个风估计是宇宙当中的星际风了。
即便是随蓝风吹过来,把山吹成粉末了,佛祖身上也是一尘不染。
有些女性喜欢用这个化妆品啊,希望让自己的皮肤细腻,这种人呢,应该学习佛祖的细薄皮相。
好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
常好问义,供给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细软相。
怎么样让自己的皮肤细腻呢?
你不要把大把的钱花在自己脸上了,这个基本上用处不大的啦。
你可以把花在化妆品上面的钱,布施给别人,而且可以经常向善知识讨教佛法,你来世的皮肤就会光滑细腻了。
这个不要让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看到,肚量小的搞不好会生气的。
17十七者、七处平满相,两手、两足、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
佛祖有7个部位都很平满,很端正,比其他部位要更加漂亮。
哪7处呢?
两手、两足、两肩、脖子。
病者施药,饥渴者与饮食,起少病业因缘故,得两腋下满相
如法断事,不自专执,委以执政故,得腋下满相、肩圆相
饿了给饭,渴了给水,病了给药,你这样去施舍就会得到这七处平满相。
你做决定的时候,能够如法决断,不专制,就会得到七处平满相。
不好意思,刚才说错了,应该是:布施具足充满故,得七处满相。
就是说你布施财物丰富,功德很多,具足充满,就能得到七处满相。
18十八者、两腋下平满相,不高不深。
我们一般人的腋下有个腋窝,佛祖的腋下也是平满的。
病者施药,饥渴者与饮食,起少病业因缘故,得两腋下满相
如法断事,不自专执,委以执政故,得腋下满相
饿了给饭,渴了给水,病了给药,你这样去施舍就会得到腋下满相。
你做决定的时候,能够如法决断,不专制,就会得到腋下满相。
19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
乞者求之,即言当与,以是业故,得上身如师子
如法断事,不自专执,委以执政故,得上身如师子相
上身如师子,大约是说看上去很有力量,肌肉比较饱满的意思。
别人要什么,你都答应,就会得到上身如师子相。
你做决定的时候,能够如法决断,不专制,就会得到上身如师子相。
20二十者、大身直身相,于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
你的身体很魁梧,而且很直。
恭敬尊长,迎逆侍送故,得身直广相。
你对尊长很恭敬,招呼得很周到,就能得到这个身直广相。
21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一切治肩无如是者。
佛祖的肩很圆润。这个来历跟上身如师子相一样。
22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不多不少,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以是故,异于人身。
佛祖的牙齿是40颗,一般人只有2颗,现在好像是28颗,然后有4个智齿的空位。
一般人头骨有9块,佛祖只有1块。
据说当年清凉国师也有四十齿相。
施时实语、和合语故,得四十齿相;
离两舌故,得四十齿相。
你慎护口业,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以后就能得到四十齿相。
2二十三者、齿齐相,诸齿等,无粗无细,不出不入。齿密相,人不知者,谓为一齿,齿间不容一毫。
佛祖的牙齿不光数量多,而且很整齐,不会有大龅牙。
而且佛祖的牙齿很密,没有牙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是一个牙齿,这个牙签牙线什么的都可以省了。
这个齿密相跟四十齿相的来历一样。
24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胜雪山王光。
这个佛祖的牙齿很白哦,比雪山的光还要白净。
好像北京现在还有佛牙舍利,有缘的师兄可以去瞻仰礼拜。
佛祖的这个牙齿为什么这么白呢?
佛祖的牙齿白可不是靠用什么牙膏的哦。
想要牙齿白,牙膏可以用,不过效果如何就不保证了。
佛祖告诉我们:
施时供养受者,心清净故,得牙白齿齐相
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无逾相。
你经常修行这个慈,而且喜欢思考,思考什么呢?当然不是思考怎么样升官发财,你可以思考如何修行,如何发慈悲心,那以后你的牙齿就会很白了。
25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
施时如实语,利益语故,得师子颊相;
一切舍施无所遗惜故,得方颊车相。
佛祖的脸颊平坦方正饱满,就象师子的脸颊一样。
因为佛祖布施的时候说实话,不骗人,而且说的话有益于他人,所以就能得到师子颊相。
佛祖布施时,一切都能施舍,毫不吝啬,所以能得到师子颊相。
26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一切食皆作最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无是相人,不能发其因故,不得最上味。”
复有人言:“若菩萨举食著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
佛祖吃任何食物的时候,口中自然就有甘露出来,吃任何食物都能得到无上妙味。
很多人每天挖空心思,都是为了满足这个口舌之欲,吃来吃去,吃什么都麻木了,吃多了,什么都不好吃了。
佛祖有这个味中最上味相,哪怕每天就是吃白米饭,也是无上甘露妙味。
美食布施,不恼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
病者施药,饥渴者与饮食,起少病业因缘故,得两腋下满相、最上味相;
你经常用美食布施给别人,不对布施的对象发脾气,你来世就会得这个最上味相。
简单来说,你现在把好吃的给别人,以后你吃什么都好吃。
27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
佛祖的舌头很长,从口中伸出来,可以舔到发际,这个又叫广长舌相。
苏东坡诗里头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就是这个广长舌相。
离妄语故,得舌广薄相。
有乞求者,意欲与时,柔软实语,必与不虚故,得广长舌相
你不妄语,以后就会得到这个广长舌相。
看来舌头短的大约是前世妄语比较多吧。
还有5个,我们今天一并讲完算了,超一点时间。
28二十八者、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菩萨声音亦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毗伽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可爱;鼓声相,如大鼓音深远。
佛祖的这个声音那是非常美妙的,听到的人都很欢喜。
离恶口故,得梵声相。
有乞求者,意欲与时,柔软实语,必与不虚故,得梵音声相。
你不骂人,以后有一个好声音哦,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这个好声音跟梵天王的声音一样美妙,这是什么中国好声音没法比的啦。
29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莲华。
佛祖的这个眼珠是青色的,就象青莲华一样漂亮。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个绀目就是说佛的眼睛是青色的,而且非常清澈。
有些人形容眼睛清澈单纯象一弯秋水,佛祖的眼睛澄清就像大海一样。
这个漂亮的眼睛怎么来的呢?自然也不是靠化妆,不是靠整容的啦。
施时不瞋不著,等心视彼故,得青眼相,善心好眼视众生故,
善心好眼视众生故,得眼[目妾]绀青相。
你布施的时候,不要发脾气,不要高高在上,要以平等心看待对方,这样你的眼睛就漂亮啦
0三十者、牛眼[目妾]相,如牛王眼[目妾],长好不乱。
这个大约是说佛祖的眼睫毛很漂亮,又长又亮而且不凌乱。
忘掉那些什么假睫毛吧,跟着佛祖学习,看看怎么样才能有漂亮的睫毛。
这个跟绀青眼相是一样的,你想眼睛漂亮、眼睫毛漂亮的话呢,你就好好的看别人啊,不要眼露凶光,横眉冷对。
1三十一者、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
佛祖的头顶鼓起来了,有些愚人说,我这个头顶上长个大包,是不是顶髻相啊?
当然不是的啦。佛祖的头顶骨自然顶起来了,就象一个拳头大小。
施时劝人行施而安慰之,开布施道故,得肉髻相。
礼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
你不光自己布施,还善巧方便劝别人布施,自己持戒,还选择合适的时机教别人持戒,就会有这个顶髻相。
2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
佛祖眉间有白毛,向右旋转,一共有5尺长。
这个就是前面说过的白毫宛转五须弥。
阿弥陀佛的白毫有5个须弥山那么大。
佛祖眉间有白毛,向右旋转,一共有5尺长。
这个就是前面说过的白毫宛转五须弥。
阿弥陀佛的白毫有5个须弥山那么大。
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故,得眉间白毫相;
所应赞叹者而赞叹故,得眉间白毫相。
别人做了值得赞叹的事情,你就去赞叹,以后就能有眉间白毫相。
这就是佛祖的2相,这个说明和来历的解释呢,也只是从某个角度来阐述而已,大家不必钻牛角尖。
目的之前已经说过,我们再重复一遍:
学习2相的目的有2个:
1形象鲜明好念佛
2见贤思齐勤修行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佛祖的十种名号的内在含义,让自己对佛祖生起恭敬心;
我们还学习了佛祖的三十二相,知道了佛祖外表的庄严,而且知道了这个庄严的外表是佛祖累世修行修来的,让自己更加仰慕佛祖。
三十二相是比较明显的外貌特征,另外还有不那么明显的特征,这就是八十种随形好。由于篇幅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不细讲了,否则有人会批评大家都是外貌协会的了,有兴趣的师兄可以自己去看看。
念佛的另外个理由那么念佛除了忆念佛的十号、三十二相之外,还可以念佛的那些方面呢?
你了解多一些,念佛就更深刻一些。
第个方面,可以念佛的持戒,佛祖持戒具足清净。
这个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佛祖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
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
不杂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
佛祖从刚发心持戒开始,到现在已经很久很久了,以前说过,持戒的功德非常大,果报非常殊胜,但是佛祖持戒不是为了追求持戒的果报。
佛祖持戒只为让自己的心清净,能够不对众生发脾气,所以生生世世都持戒。
有人说,佛祖持的什么戒啊?我们能不能学啊?
当然可以学,你去学的话,佛祖会很高兴呢。
我们提前说一个佛祖说戒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以后还会讲到,所以这里我们挑一点先说说。
佛祖在世的时候,刚开始,每个月的十五日,就会给弟子们说戒。
前十二年,弟子们都很清净,佛祖说戒也很轻松,只需要一个偈子,四句话而已,作为所有弟子们的禁戒。
哪四句呢?我们也来学习学习:
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
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哦,身口意三业清净,这个就是修道啊。
这里仙人的意思呢,就是指佛道。这个是翻译的问题。
在有的时期,佛祖也被尊称为大罗金仙。
以前有位宗颐法师,写了这样几句:
念佛刚开口,华池已种莲,
信心如不退,决定礼金仙。
这里的金仙指的是阿弥陀佛。
有人说为什么前十二年,佛祖只需要说这四句,弟子们就能守戒呢?
为什么不说五戒、十善、具足戒等等条款呢?
那些弟子根性不一样呢。佛祖教化弟子,也是有次序的。什么次序呢?
简单来说,先教化根性好的,容易成熟的,然后再教化次之的,这样前面的学生就可以帮着教化后面的学生了。
这个不是末学乱说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出自增壹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有一天,佛祖告诉弟子们:有一些愚痴的牧牛人,他们想把一群牛赶到河对岸去,但是呢,他们的次序却不对,
他们先赶那些瘦小的牛,因为这些牛太弱小了,所以过不去;
然后再赶那些中等的牛,他们也过不去;
最后赶那些极为有力的大牛,因为整体氛围的问题,他们也过不过。
如果是有智慧的牧牛人想渡牛到彼岸的话,首先会观察深浅之处,选择容易渡河的地点,
然后会先渡那些极为盛力之牛到于彼岸,他们一鼓作气就过去了;
其次会渡那些中流之牛,也就是不肥不瘦的牛,能渡至于彼岸,这些中等的牛,看到前面的大牛都能过去,于是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也过去了;
再来就是渡那些极为羸劣的牛,也能渡过而没有其它的问题,最后那些小犊也就寻从其后而济渡不误。
大牛中牛都过去了,弱牛小牛们也被激发了潜能,超常发挥,于是都过去了。
所以呢,佛祖刚开始教化的12年,弟子们的根性都是很猛利的,经常有人听佛说法之后,马上就证道了。
这些弟子对于持戒的理解是很深的,佛祖只需要告诉他们,慎护三业啊,他们就做得非常好了。就不需要佛祖再去细化了,不需要佛祖说:你们不要杀生啊,你们不要偷盗啊,你们不要邪淫啊,你们不要妄语啊,你们不要饮酒啊。
就好比你如果是一个成人,你的父母自然不需要告诉你,不要去吃大便啊。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10个月的婴儿,你估计还得操心去告诉他,大便不能吃的啦,拖鞋不能啃的啦......
12年之后,佛祖教化的弟子扩大到根性差一些的了,没那么高的领悟能力了,没那么自觉了,所以佛祖就因事制戒,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就制定对应的戒律,来规范弟子的行为。
对于悟性高的弟子,佛祖告诉他们: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所以呢,对于不同根性的众生,你很难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
我们可以对持戒的人加以赞叹,通过这种方法来吸引目前还没有持戒的人,让他们知道原来持戒是受人赞叹的,是好的方向,那我也应当学习持戒才好。
对于初学者,目前持戒未必就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不必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对方,不要老是看到对方的缺点,指着别人的鼻子骂,这样往往只会让对方反感,让对方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你可以介绍佛祖持戒做得很好,我们可以向佛祖学习啊。
这个是念佛第点:念佛的持戒具足。
第4点是念佛的定具足。
这是说佛祖的禅定很深。
这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这里也有几个故事,不过说故事容易,解释起来比较费解,我们还是不说了。以后去了极乐世界再学。
第5点:念佛的智慧具足。
从初发心,于阿僧祇劫中,无法不行,世世集诸功德,一心专精,不惜身命以求智慧。
佛祖在修行过程中,所有的法都学习,专心求智慧,不惜生命,所以现在智慧具足。
佛祖当年的弟子当中,有很多都是外道中的大师级人物,例如优楼频螺迦葉、摩诃迦葉、舍利弗、目揵连、萨遮尼揵子、婆蹉、首罗、长爪梵志等等。
佛祖用智慧把他们都降伏了,他们都心甘情愿做佛祖的弟子,所以我们可以敬佩佛祖的智慧。
你深入三藏,看得越多,你对佛祖的智慧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念佛还有几个方面,对于目前的阶段来说,学了帮助不大,我们就先学这么多。
小结一下,佛祖是我们最尊重的,是最想念的,这么个念法呢?
1想念佛的十号,
2想念佛的三十二相,
想念佛的持戒具足,
4想念佛的禅定具足,
5想念佛的智慧具足。
这个是十念法里面的念佛。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