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职考基础知识人体解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5291.html

第一节体表标志

一、解剖学方位术语

1.人体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目的是阐明人体各部和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在描述任何体位时,均以此标准姿势为准。

2.方位

(1)上下:靠近头部为上,靠近足底为下。

(2)前后:靠身体腹面者称前(腹)侧,靠身体背面者称后(背)侧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3)内外:靠近身体正中线的为内,远离正中线的为外。在描述上肢前臂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将前臂外侧称桡侧,前臂内侧称尺侧。在描述下肢小腿结构时,由于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在外侧,故可将小腿外侧称腓侧,小腿内侧称胫侧。

(4)浅深:靠近体表的为浅,相对远离体表的为深。

3.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设立三个典型的相互垂直的轴。

(1)矢状轴(前后轴):前后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2)额状轴(冠状纵轴):左右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3)垂直轴(纵轴):与身体长轴平行,并与地平面垂直的轴。

4.面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称纵切面,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1)横断(水平)面:与身体或肢体长轴相垂直、与地面平行的切面。

(2)矢状面:与横断面相垂直,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的纵切面。如果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称正中矢状面。

(3)额状(冠状)面:与横断面相垂直,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二、人体分部

1.头部包括额顶颞枕。

2.颈部

3.躯于包括胸、背、腰、腹。

4.四肢包括肩、上臂、肘、前臂、腕、手、臀、髋、股、膝、小腿、踝、足。

三、体表标志线

1.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又称胸骨中线自胸骨柄上缘中点向下至剑突做垂线。可延伸至腹部。

(2)锁骨中线:自锁骨中点做垂直线(分左右两线)。

(3)腋前线:自腋窝前皱襞向下做垂直线。

(4)腋中线:自腋窝中点向下做垂直线。

(5)腋后线:自腋窝后皱襞向下做垂直线。

2、背部标志线

(1)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的垂直线,一般通过各脊柱棘突。

(2)肩胛线;自两下角向下做垂直线。

3、腹部标志线

(1)肋骨线:通过两侧第10肋最低点的横线,又叫上横线。

(2)髂前上棘间线:两侧髂前上棘之间所作的横线,又叫下横线。

(3)左、右纵线:由两侧腹股沟中点向上所作的纵线

四、常用的人体体表标志

1.头面部标志

(1)头顶:自前发际至枕骨粗隆延线及两耳廓以上部位。

(2)额部:前发际至两眉弓间

(3)枕部:以枕骨粗隆为中心部位

(4)颞部:即太阳穴部,分左右两侧

(5)耳区:包括耳廓、外耳道、乳突等。分左右侧。

(6)眼:包括上下睑、内眦部、泪囊部。分左右侧。

(7)鼻窦:额窦位于两眉之间;筛窦位于两内眦之间;蝶窦位于两下眼眶与外耳道连线的后1/3处;上颌窦位于两眼眶下1.5cm。

(8)鼻部:包括鼻前庭部

(9)颞颌关节:外耳道孔前1cm处。分左右侧

2.头面部神经标志

(1)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半月节,出口居眉弓外缘至外耳道连线后1/3处。分上、中、下三支,分别走向眼、鼻、颏部。

(2)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位于外耳道孔。面神经干自外耳道经乳突向前至耳垂前方。分上、中、下三支,分别走向额、上颌及颏部

(3)枕大神经(出口处):两耳根上部枕后连线、距中线2cm(相当于玉枕穴)。

(4)枕小神经(出口处):两耳垂后部枕后连线斜方肌的外缘或距中线4cm处(相当于风池穴)。

(5)耳大神经(出口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点。

3.颈部标志

(1)咽部:以下颌角前下区为中心,分左右侧。

(2)扁桃体:以下颌角为中心,分左右侧。

(3)喉部:以喉结稍上为中心,分左右侧。

(4)耳咽管:乳突与鼻翼连线,分左右侧

(5)甲状腺:①前后位:喉结至胸骨切迹。②侧位:胸锁乳突肌前缘1/3点直下至锁骨上缘

(6)颈部淋巴结:①颏下淋巴结:颏下。②颌下淋巴结:颌下三角内。③耳前淋巴结:耳屏前方,腮腺表面处。④耳后淋巴结:胸锁乳突肌止点表面处。⑤颈浅淋巴结:胸锁乳突肌表面处。⑥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后

4.颈部神经标志

(1)颈交感神经节:以胸锁乳突肌中段为中心点。①颈上节:下颌角后1cm,相当于第2,3颈椎水平。②颈中节:胸锁乳突肌后缘环状软骨同高,相当于第6颈椎水平。③星状神经节:颈中节下2cm锁骨上窝深部,相当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

(2)臂丛神经节:锁骨中点上方。经锁骨后深入腋窝。分桡、尺、正中神经等若干支,分布于上肢及手部。

5.胸部标志

前面:上界为胸骨切迹,两侧锁骨上缘;下界为两肋弓。

后面:上界第7颈椎;下界为第12胸椎及第12肋

(1)肋软骨:胸骨角旁为第2肋软骨

(2)气管及支气管:前自喉结以下至第3肋间分左右支;后自第4,5颈椎至第5胸椎。

(3)肺:前部:上界自锁骨上窝,下界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后部:上界第7颈椎,下界为肩胛线第10肋水平,脊柱上平第11胸椎棘突。

(4)心脏:上界:左第2肋间;下界:左第6肋间;左界:左锁骨中线以内;右界:一般与胸骨右缘平齐。

(5)食管:上界:环状软骨;下界:剑突。

6.腹部标志上界:剑突两肋弓;下界:两腹股沟,耻骨联合以上。由前正中线及脐水平可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

(1)肝:上界:与膈同高,约与右侧第5肋齐平;下界:右季肋区:肝下缘在肋弓缘以上;在腹上区肝下缘可凸出剑突约3cm

(2)脾:左季肋区。

(3)胰:上腹区,中心点在两肋弓最下缘连线之中点。

(4)胃:上腹区、左季肋区及脐区三区内,中心点在锁骨中线与肋弓的交点。

(5)十二指肠:球部:中心点在两肋弓最下缘连线中点右侧约3cm处

(6)阑尾:中心点有两种定位法,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点;Lanz点:两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点。

(7)直肠:骶尾部。

(8)膀胱:耻骨联合。

(9)前列腺:耻骨联合下缘

(10)男性生殖器:精囊:耻骨联合;睾丸与附睾:阴囊。

(11)女性生殖器:子宫及附件:下腹部;子宫:耻骨联合上缘;卵巢:耻骨联合上缘左右旁开约6cm。

7.背部标志

上界:第7颈椎,两肩胛上缘;下界:第12胸椎。

(1)脊柱:①第2颈椎棘突:乳突尖水平。②第4,5颈椎棘突:喉结水平。③第6颈椎棘突:环状软骨水平。④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项部最隆起之棘突。⑤第3胸椎棘突:两肩胛冈内线水平。⑥第7胸椎棘突:肩胛下角水平。⑦第8胸椎棘突:胸骨体与剑突结合水平。⑧第2,3腰椎棘突:肋弓两侧最下缘连线水平。⑨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处连线水平。

(2)肩胛区:肩胛骨所在区

(3)肩胛间区:为两肩胛骨之间

8.腰部标志

(1)腰骶部:第12胸椎至第5骶椎。由后正中线分左右侧。

(2)骶髂关节:髂后上棘沿骶骨和臀肌之间往下约10cm长范围内。

(3)尾部:尾骨部位。

9.胸腹、腰部神经及反射区标志

(1)肋间神经:第2至第12肋骨下缘处。

(2)腹腔神经丛:中心点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腰交感神经节:第2腰椎棘突旁开3cm处。

(4)“短裤”区:①前上界:两髂嵴连线;②前下界:两大腿上1/3;③后上界:第2腰椎棘突水平;④后下界:两臀沟连线。

(5)“领区”:①前上界:甲状软骨水平;②前下界:腋下连线;③后上界:发际水平;④后下界:腋连线。

(6)颈膨大:最宽处多在颈4~5椎间盘。

(7)腰膨大:最宽处多在胸11~12椎间盘至腰1椎体下1/3。

(8)颈胸神经根:与同序棘突等高,神经根出口处约在后正中线两旁1.5cm处。

(9)腰骶神经根:与同序棘突等高,神经根出口处约离后正中线两旁2cm处。

(10)太阳神经丛: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10.四肢关节标志

(1)上肢关节:上臂:分内、外侧及远、近端(或上、下端);前臂:分桡、尺侧及远、近端(或上、下端)。①肩关节:前自锁骨中线以外齐腋前皱襞处;后至肩胛线以外腋后皱襞处,侧为连前后线。②肘关节:上界自上臂下1/3,下界至前臂上1/3。伸侧由尺骨鹰嘴、肱骨内外上髁连成,屈侧为肘窝。③腕关节:腕横纹上、下各5cm处。分伸、屈侧。④手及指关节:分手掌、手背、手指各指关节。

(2)下肢关节:①髋关节:上界自脐及第3腰椎水平线,下界至股上1/3处;前自腹股沟内侧做上下垂直线,后至臀肌最高点做上下垂直线,分前、后面。②膝关节:前后位—髌骨;侧位—内外髁。③踝关节:踝上、下各2cm,分内、外侧。④足踝关节:分足跖部、跟腱、足跟、趾、趾跖关节。

第二节运动系统

一、概述

1.组成

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功能

(1)运动:为运动系统的首要功能;系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等共同收缩而完成

(2)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姿势。

(3)保护:骨和骨连结以及肌肉构成体腔壁,可缓冲打击、震荡,保护内脏骨

二、骨

1.概述骨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成人共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2.分类按形态可分为5类。

(1)长骨:主要分布手四肢。

(2)短骨:主要分布于承受压力而运动较轻微的部位,如手腕、足的后半部、脊柱等

(3)扁骨:呈板状,如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

(5)混合骨。

3.骨的构造

(1)骨质:含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①分类:分为骨密质、骨松质。②配布:不同形态的骨,由于其功能侧重点不同,在骨密质、骨松质的配布上也呈现各自的特色。如扁骨内外两面是薄层的骨密质,中间镶夹着少量的骨松质。

(2)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骨膜富含血管、神经通过骨质的滋养孔分布于骨质和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骨内膜。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3)骨髓:是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4.骨的表面标志

(1)骨面的突起

1)突:明显突出于骨面的为突。

2)棘:末端尖的为棘。

3)隆起(粗隆或结节、转子):基底部较广逐渐凸隆的为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为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为转子。

4)嵴和线:长线形的高隆起为嵴;低而粗涩的为线。

(2)骨面的凹陷

1)窝:大而浅的光滑凹面为窝。

2)凹或小凹:略小的凹陷为凹或小凹

3)沟:长的凹陷为沟。

4)压迹:浅的凹陷,如手指的压痕为压迹

(3)骨的腔

1)腔、窦或房:一般将较大的空间为腔、窦或房,小者称小房。

2)管或道:长的骨性通道称管或道。

3)口或孔:腔或管的开口称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称裂孔。

(4)骨端的标志

1)头或小头:骨端圆形的膨大称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

2)颈:头下方较狭细处称颈。

3)髁和上髁:椭圆形的膨大称髁;髁的最突出部分称上髁。

4)面:较平滑的骨面称面,是肌肉的附着处。

5)缘和切迹: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称切迹,是血管、神经或肌腱的通过处。

5.骨的X线像

(1)骨质:骨干中间低密度的腔隙即骨髓腔。骨表层骨密质表现均匀致密,其内面的骨松质呈密度较低的网状影像。

(2)骨骺:骨骺部骨松质呈密度较低的网状影像。在少年,骨干与骺之间的骺软骨显示为带状透亮区。成年后骨骺与干骺结合处常留一条密度高的线状影像,称骺线

三、关节

骨连结根据连结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1.直接连结骨与骨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紧密地连结起来,两骨之间没有关节腔。这种关节基本上不活动或活动甚微。又分为纤维连结、软骨结合和骨结合

2.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或关节。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构成关节两骨的相对面称为关节面。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适应,凸的为关节头,凹的为关节窝。关节面表面由一层关节软骨覆盖

(2)关节囊:为关节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两端附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像一个袖筒将构成关节的各骨连接起来。活动较大的关节,囊较松弛而薄。关节囊可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3)关节腔:由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腔隙。腔内呈负压,含有少量滑液。

(4)辅助结构

1)关节的支持韧带:有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股骨头圆韧带、膝交叉韧带等为囊内韧带。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限制关节运动幅度,控制关节运动方向,补充运动对侧的支持力;提供肌肉或肌腱附着点。

2)关节盘:位于关节内两个关节软骨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功能:使两个相对的关节面更加适应,关节更加稳固,并缓和冲击和震荡;可使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运动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3)关节唇:为附着在关节窝周边的纤维软骨环。功能: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大关节面的作用,如髋臼唇

4)滑液囊及滑液鞘:功能:增大滑膜的表面积;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减少摩擦;当关节运动,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发生改变时,脂垫可起缓和冲撞、震荡的调节作用

3.关节分类

(1)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围绕此轴做与之垂直的运动。又分为屈戌关节、车轴关节。

(2)双轴关节: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能作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的运动。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

(3)多轴关节:具有三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允许各方位的运动。如球窝关节、平面关节。

(4)其他分类:可根据关节构成骨的个数及其他情况进行分类为:①单关节;②复关节;③联合关节等。

4.关节的X线像关节软骨不显影,关节囊为软组织影像;骨端关节面光滑整齐;关节间隙包括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宽度均匀。新生儿的关节间隙较宽。

5.关节运动关节的运动模式包括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内翻、外翻、背屈、跖屈、环转等,可归纳为4种基本形式:滑动运动、角度运动、旋转运动和环转运动。

6.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因素关节的结构体现了关节既具有灵活性因素,又具有稳固性因素,两者在保证关节运动功能时体现出来。

(1)关节面的形态:决定运动轴和运动方式。

(2)关节头和关节窝的面积差:反映运动的灵活与否。同类关节,两者的面积差越大,运动幅度也越大;反之面积差越小,则趋于稳固

(3)关节辅助结构的状况:关节囊坚韧、紧张,周围韧带和肌腱坚固,则使关节运动受限从而增强其稳固性;反之,关节囊薄弱、松弛,周围韧带或肌腱较少,则运动幅度大而增加了灵活性。

(4)关节内结构的影响:如关节盘、半月板和滑液均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而关节内韧带则对运动有明显的限制,从而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关节腔负压也能对周围的肌肉发挥稳固作用。

四、骨骼肌

1.基本概念

(1)定义: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又名骨骼肌。它们在躯体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故又称随意肌。

(2)特点: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2.构造和形态

(1)基本结构: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包以结缔组织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肌腱呈条索状或扁带状,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称为腱膜。

(2)形态: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3.肌肉的命名原则可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命名。

(1)以形状命名: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

(2)以位置命名:如肩胛下肌、冈上肌、肱肌等。

(3)以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如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

(4)以起止点命名: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

(5)以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如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

(6)以作用命名:如旋后肌、咬肌等。

(7)以作用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命名: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

4.肌配布规律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一组肌群共同完成的。又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5、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四肢的固有筋膜形成肌间隔除具有保护作用外,筋膜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

(2)腱鞘:运动剧烈的长肌腱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结,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又可滑动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

(3)滑液囊: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间,生有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含滑液,称滑液囊,其功能是减缓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封闭的,有的与邻近的关节腔相通。

五、上肢骨、骨连结及运动肌肉

1.上肢带

(1)上肢带骨:①锁骨:呈“~”形弯曲。内端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为肩峰端,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②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至第7肋骨之间

(2)上肢带骨连结:①胸锁关节,是上肢与躯干连结的唯一关节。②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③喙肩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肩峰之间,形成喙肩弓,防止肱骨头向内上方脱位。

(3)上肢带运动肌肉:上肢带运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共同运动。涉及的关节有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等。凡跨越此二关节的肌肉均具有运动作用。可扩大游离上肢的活动范围。上肢带的运动往往用肩胛骨的运动作代表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是臂部的长管状骨,分一体及上、下两端。①上端:为肱骨头,头的下方稍细,称解剖颈。有大结节和小结节,以及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等。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②肱骨体:中部前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是同名肌的止点。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③下端:有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内上髁和外上髁等。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

(2)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①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其上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内下方的桡骨粗隆是肱二头肌的抵止处。②体:内侧缘薄锐,称骨间缘。③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为桡茎突,比尺骨茎突约低1~1.5cm。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扪到。

(3)尺骨: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一体两端。①上端:前面有一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为鹰嘴,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冠突的前下方有粗糙隆起,为尺骨粗隆。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关节面,为桡骨切迹。②体:稍弯曲,呈三棱柱状③下端:有两个隆起,分别为尺骨头和内后方的尺骨茎突。

(4)腕骨:属短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8块,分远近两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状骨

(5)掌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为体。第1掌骨最短而粗,其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形成关节

(6)指骨;属长骨,共14块

3.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称孟肱关节,是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关节窝只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运动幅度大,但稳固性差。关节囊薄而松弛,增大了肩关节的灵活性,其下壁最为薄弱,肩关节脱位常从下方脱出。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少且弱,因此,肩关节的稳定更有赖于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关节囊又松弛,所以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

(2)肘关节:由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三组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构成,属于复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的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体部分;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肱桡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韧带加强。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尖恰位于一条直线上,屈肘时则形成以鹰嘴尖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3)桡尺连结:桡、尺骨借桡尺近侧关节、前臂骨间膜和桡尺远侧关节相连。前臂骨间膜为一长而宽的坚韧结缔组织膜,连结于桡尺两骨的骨间缘。当前臂两骨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松弛,而处于中间位时,骨间膜紧张。桡尺远侧关节与近侧关节是联合关节,旋转时桡骨头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则围绕尺骨头旋转。当桡骨下端旋至尺骨前面时,为旋前,此时桡尺两骨交叉;反向运动时,为旋后,此时桡尺两骨并列。

(4)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4.自由上肢的肌肉

(1)肩关节:①屈: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短头;②伸:主要的肌肉有背阔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和肱三头肌长头;③内收:主要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④外展:主要的肌肉有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⑤旋内:有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纤维;⑥旋外:有冈下肌和小圆肌。

(2)肘关节:①屈:主要有肱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其中肱二头肌的作用最强;②伸:主要是肱三头肌。

(3)前臂:①旋前: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②旋后:有旋后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

(4)手肌:①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的运动:屈:主要的肌肉有指浅深屈肌,掌长肌,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伸:重要的肌肉有指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内收:主要的肌肉有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外展:主要的肌肉有桡侧腕长、短伸肌和桡侧腕屈肌。②手肌的体型小,数目多,可分为三群。

六、下肢骨、骨连结及运动肌肉

1.下肢带骨即髋骨,为不规则骨,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16岁以前三骨以软骨连结,成年后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

(1)髂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体构成髖臼的上2/5。翼形成弓形的髂嵴,两侧的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髂嵴前端有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髂嵴后端有髂后上棘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

(2)坐骨:构成髋骨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5。有坐骨棘、坐骨小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上支、坐骨下支、坐骨结节等重要结构。

(3)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小骨盆的侧壁上、下两支为耻骨上、下支。有耻骨梳、弓形线、耻骨结节、耻骨联合等重要结构。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称闭孔。

2.下肢带骨连结

(1)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有骶骼前、后韧带和骶髂骨间韧带加固以支持体重。

(2)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连结:包括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其中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3)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4)髋骨的固有韧带:即闭孔膜。

(5)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环形界线,分上方的大骨盆(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真骨盆)。

3.下肢带肌肉分为骨盆前倾、骨盆后倾、骨盆旋转和骨盆侧倾的肌肉

4.自由下肢骨

(1)股骨:人体最大的长管状骨,可分为一体和两端。①上端:股骨头与髖臼相关节。有股骨颈、大小转子等重要结构。②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③下端:有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关节面,前关节面为髌面。后方两髁间有髁间窝。内上髁的上方有内收肌结节。

(2)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三角形,在股四头肌腱内,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3)胫骨:①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②胫骨体:前缘锐利称为前缘,可触及,外侧缘骨间缘。③下端:膨大,有与距骨相接的关节面、内踝和腓切迹等

(4)腓骨:①上端:为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头下缩窄为腓骨颈。②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③下端:膨大,有外踝、外踝关节面

(5)跗骨:共7块,属短骨,位于足部的近侧,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5.自由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关节头与关节窝的面积差甚小;关节囊紧张坚韧,又受多条韧带限制,运动幅度小,稳固性大,灵活性小,适于承重和直立行走

(2)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也是损伤机会较多的关节。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的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对。①支持韧带:主要的韧带有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胭斜韧带、膝交叉韧带。膝交叉韧带牢固地连结股骨和胫骨,可防止胫骨沿股骨向前、后移位(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防止胫骨后移)。②滑膜:膝关节囊的滑膜层是全身关节中最宽阔最复杂的,覆盖关节内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结构。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形成髌上囊。③半月板:垫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纤维软骨板分别称内、外侧半月板。半月板使关节面更为相适,也能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同时还增大了关节窝的深度,又能连同股骨髁一起对胫骨做旋转运动。

(3)胫腓连结:上端由胫骨外侧髁与腓骨头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两骨干之间有坚韧的小腿骨间膜相连;下端借胫腓前、后韧带构成坚强的韧带连结。两骨之间几乎无运动。

(4)踝关节(距小腿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近似单轴的屈戌关节。其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三角韧带),外侧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背屈踝关节较稳定;跖屈时不够稳定易于扭伤。

(5)跗骨间关节:是跗骨诸骨之间的关节,以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较为重要。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跗横关节,临床上常可沿两者之间的关节线进行足的离断。跗骨之间主要有跟舟足底韧带(跳跃韧带,对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起重要作用)、分歧韧带等

(6)其他足关节:包括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等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

6.自由下肢肌肉

(1)髋关节:①屈:重要的屈肌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和阔筋膜张肌;伸膝时股后肌群限制了屈曲。②伸:主要的伸髋肌为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长头;髂股韧带是限制过度后伸的强韧结构。③内收:主要作用肌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臀大肌下部。④外展:主要外展肌为臀中肌、臀小肌及梨状肌。臀大肌上部纤维和阔筋膜张肌有协同作用。髂股韧带是限制外展的结构。⑤旋内:由于在发育过程中下肢内旋,直立姿势时下肢也处于内旋位,因而没有专门的旋内肌。臀中肌、臀小肌的前部纤维、阔筋膜张肌、大收肌起于坐骨结节的部分及半膜肌、半腱肌具有较弱的旋内作用。⑥旋外:髋关节的旋外肌强于旋内肌,主要是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后部纤维、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和缝匠肌。

(2)膝关节:①屈:主要的屈肌有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腓肠肌、胭肌和跖肌起协助作用。髌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是强有力的限制结构。②伸:伸膝的主要肌肉是股四头肌。限制伸的结构为胫侧和腓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③旋转:当膝关节处于屈位时,有一定的旋转能力。旋内由半膜肌、半腱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胭肌参与。旋外则由股二头肌完成。

(3)足关节:①背屈:背屈的肌肉较弱,它们是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及第三腓骨肌。②跖屈:跖屈的肌肉强而有力,主要为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和长屈肌,趾长屈肌和腓骨长、短肌协助。③内翻:主要为胫骨前、后肌,还有长屈、伸肌,趾长屈肌协助。④外翻:主要为腓骨长、短肌,还有第三腓骨肌和趾长伸肌协助。

七、脊柱区解剖

1.组成幼年时脊柱由32或33块椎骨组成,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成年人脊椎由26块推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有承担负荷、缓冲震荡、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作用,并参与组成胸腔、腹腔、盆腔壁。

2.脊椎

(1)组成:一节典型的脊椎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

1)椎体:椎体呈圆柱形,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均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和椎间盘与上下邻近椎骨相连。椎体的后面稍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2)椎管: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3)椎弓:与椎体相连接的部分较狭窄称椎弓根,其上下方各有一个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

4)椎间孔: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椎板:两侧的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板。

(2)椎弓突起每个椎弓上有7个突起:4个关节突、2个横突、1个棘突。

1)关节突:关节突位于椎弓根和椎板相连处,上下相邻的关节突构成椎间关节。

2)横突:横突自椎弓根和椎弓板会合处向两侧突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

3)棘突:棘突自左右椎弓板会合处向后突起,彼此借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相连

(3)颈椎: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临床上将寰枢椎称上颈椎,第3~7颈椎称下颈椎。

1)钩椎关节:第3~7颈椎椎体上面钩突与椎体下面外侧缘唇缘共同参与组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的作用:增加颈椎椎体间的稳定性,并防止椎间盘向外后方脱出。

2)寰枢关节: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

3)横突孔:颈椎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4)胸椎:胸椎大于颈椎而小于腰椎。棘突伸向后下方,呈覆瓦状。椎体、横突均有关节面,与肋骨相关节。中部胸椎的椎体呈心形,矢径比横径大,由上而下逐渐增大。

(5)腰椎:腰椎椎体有5块,因负重较大,所以椎体体积大,呈肾形,横径大于矢径。又因发生腰曲的缘故,其前后缘高度之比自腰1以下逐渐升高

(6)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两侧与左右髋骨轴相关节,组成骨盆。骶中嵴下端的三角形裂孔为骶管裂孔

(7)尾骨:尾骨由退化的3~4块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虽然尾骨对脊柱无支持作用,但为后部臀大肌和前部盆膈肌提供附着。

3.椎间盘除第1,2颈椎之间外,其他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共23个。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中心的稍后方。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软骨终板,在椎体的上、下各有一个

4.关节突关节关节突关节又称椎间关节或小关节,属滑膜关节,允许两椎骨之间做定范围的活动。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增生可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血液供应来自腰动脉;接受同位或上位甚至上两位神经干前支、后支的分支神经支配;为滑膜关节;关节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5.韧带重要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髂腰韧带等。

6.椎管及其内容物

(1)椎管腔的形态:在横断面上,各段椎管腔的形态和大小不完全相同。

(2)椎间孔

1)组成:上下界为椎弓根,底部从上到下分别为上位椎体的后下缘、椎间盘和下位椎体的后上缘,顶部由黄韧带构成,黄韧带后面是关节突关节

2)内容物:椎间孔内有神经根、动脉和静脉等通过

(3)脊髓被膜和脊膜腔:脊髓上端平枕骨大孔连于脑,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小儿平第3腰椎),向下以终丝附于尾骨背面。脊髓表面被覆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①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②硬膜下隙: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③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充满脑脊液。

(4)脊神经根:脊神经根在硬脊膜囊以内的一段,为蛛网膜下隙段;穿出硬脊膜囊后的段,为硬膜外(隙)段。脊神经根的硬膜外段较短,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椎间孔的上、下壁为椎弓根的椎骨上、下切迹,前壁为椎间盘和椎体,后壁为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临床将包括椎间孔在内的脊神经根的通道称神经根管。

(5)脊髓血管

1)动脉:有两个来源,即起自椎动脉的脊椎前、后动脉和起自节段性动脉(如肋间后动脉等)的根动脉。

2)静脉: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静脉,行于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和前、后外侧沟内。

7.筋膜和肌肉

(1)浅筋膜:致密而厚实,含有较多脂肪,并通过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

(2)深筋膜: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覆盖在斜方肌和背阔肌等的表面,深层在其的深面称项筋膜、胸腰筋膜。

3)肌层:由背肌和部分腹肌组成。由浅入深大致分为四层:第一层有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第二层有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第三层有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第四层有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

8.神经支配

(1)皮神经:均来自脊神经后支,分为项区、胸背区和腰区、骶尾区

(2)脊柱区神经:脊柱区的神经主要来自31对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经。

end

如果觉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hl/17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