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缺损分类与修复策略I

这是珞珈晨修的第91篇推文

前言

上颌骨作为颜面中部最大的骨,对面部外形的维持,咀嚼,吞咽以及发音有着重要作用。引起上颌骨缺损的原因有多种:先天畸形(如腭裂以及牙槽突裂)、外伤、肿瘤切除术以及感染等。

当上颌骨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发生缺损后,其重建方式有外科手术、赝复体修复或两者联用。在考虑赝复体重建上颌骨缺损时,需同时兼顾功能与外形的恢复,而其修复效果因缺损位置大小、以及类型不同有所差异,这使得赝复体修复成为修复学一大难点。

01#上颌骨缺损分类

自年Aramany根据根据缺损部位与剩余牙的关系对颌骨缺损进行分类以来,已有众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颌骨缺损重新分类,现介绍三种主要的分类方法:Aramany分类法、赵铱民分类、Brown分类。

图1(图片来自武大口腔赵熠组)

1.Aramany分类法

Ⅰ类为沿中线将一侧上颌骨全部切除,也是颌骨缺损中最常见的一类;Ⅱ类为一侧上颌骨缺损,但该侧前牙仍保留;Ⅲ类为硬腭中心部位缺损,也可伴软腭缺损,双侧牙槽突完整;Ⅳ类为跨越中线的上颌骨大部分缺损;Ⅴ类为双侧上颌骨后部缺损,保留了前牙及牙槽突;Ⅵ类较少见,为上颌骨前部缺损。

图2(来自参考文献5)

2.赵铱民分类

国内学者赵铱民在Aramany分类基础上加以改善,提出应将余留牙的有无纳入分类依据中,并按照临床修复的难易程度排序,共分为8类。Ⅰ类仅上颌骨硬腭部缺损;Ⅱ类为上颌骨约1/4缺损;Ⅲ类上颌骨前部缺损;Ⅳ类为上颌骨后部缺损;Ⅴ类为一侧上颌骨缺损(不超过中线);Ⅵ类为超过中线的大范围上颌骨缺损;Ⅶ类为无牙颌的上颌骨缺损,根据相似的分类,无牙颌缺损又分成6个亚类;分别是第一亚类:无牙颌上颌骨硬腭缺损,第二亚类:1/4上颌骨缺损,第三亚类:上颌骨前部缺损,第四亚类:上颌骨后部缺损,第五亚类:单侧上颌骨缺损,第六亚类:上颌骨大部分缺损;Ⅷ类为全上颌骨缺失。

图3(来自参考文献8)

3.Brown分类法

Brown分类法:年Brown将上颌骨缺损分为4类,包括垂直和水平面两个维度,年Brown在原先分类上加以改进,垂直平面上新增了两类,即根据垂直平面与眶和颅底的关系分为6类。Ⅰ类为不伴有口鼻瘘的上颌骨切除;Ⅱ类为低位上颌骨切除,不涉及眼眶及其内容物;Ⅲ类为包括眶底一并切除的高位上颌骨缺损;Ⅳ类为根治性上颌骨切除,包含眶内容物;Ⅴ类为眼眶与上颌骨缺损,硬腭完整;Ⅵ类为鼻与上颌骨缺损;水平方向上重新分为a,b,c,d4类,a为单纯硬腭缺损,牙槽突完整;b为小于等于1/2的单侧上颌骨缺损;c为小于等于1/2的双侧上颌骨前部缺损;d为超过1/2的上颌骨缺损。

图4(来自参考文献6、7)

02#颌骨缺损修复策略

1.无天然牙缺失的颌骨缺损

不同于其他类型颌骨缺损,该类型无牙列的缺损或缺失,修复后能达到相对满意的效果,如Aramany分类法第Ⅲ类或赵铱民团队分类中的第Ⅰ类。两侧前磨牙与磨牙上放置4个合支托发挥支持作用,固位臂放在颊侧,腭侧放置对抗臂,整个设计总体构成四边形。此时修复体的作用为封闭口鼻交通,改善发音以及吞咽问题。

图5(来自参考文献5)

MamoruMurakami报告了一例无固位卡环设计的阻塞器修复AramanyⅢ类缺损,结果表明在美观与咀嚼效率上无固位卡环阻塞器均优于有固位卡环组。

图6初诊口内照与影像检查(来自参考文献10)

图7腭切除术术后口鼻腔相通,吞咽困难,术后8天戴入卡环固位的赝复体

(来自参考文献10)

图8赝复体戴用5个月后口内情况(来自参考文献10)

图9最终赝复体(来自参考文献10)

最终赝复体如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位于缺损腔,一部分位于腭侧;两者之间靠5个磁性附着体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赝复体在休息与行使功能时后部封闭,在这里有一个设计:可以看到在赝复体后缘有两个延伸的地方。休息时软腭与下段的延伸部接触,行使功能时与上端接触。

图10(来自参考文献10)

MamoruMurakami比较了卡环固位赝复体与无卡环设计赝复体在咀嚼功能、吞咽功能以及美观和患者主观感受方面等的差异。认为,4个固位体虽能达到理想的固位与稳定效果,但限制了修复体的动度从而导致缺损腔周围封闭性降低,此外,多个固位体的存在影响美观,增加龋易感性,食物残渣的积聚不利于牙龈健康。

参考文献

[1]BreezeJ,RennieA,MorrisonA,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ftermaxillectomy:obturatorrehabilitati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zz/21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