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
1
Debridement清创术:对局部外科伤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组织愈合的基本方法。6-8小时内进行,步骤包括:冲洗创口,清理创口和缝合。
颌面部软组织清创术的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冲洗创口:采用机械冲洗的方法清除创口内的细菌。先用纱布盖住创口,用肥皂水和生理盐水洗净创口四周的皮肤,然后在麻醉下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同时用纱布反复擦洗,尽量清除创口内的泥沙等异物。
②清理创口:对创口周围皮肤消毒、铺巾,彻底去除异物,然后清理创口边缘及内部,原则上尽可能保留颌面部组织,一般仅去除确已坏死的组织。
③缝合: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只要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之后,仍可严密缝合;如果估计可能发生感染,可在创口内放置引流物;如果已明显感染,则不应缝合,应局部湿敷,以后再行处理。如果创口与腔窦相通,应先关闭腔窦内创口,再关闭肌层,最后关闭皮肤创口。如有组织缺损,可进行邻近转瓣或植皮修复,也可采用定向拉拢缝合。
颌骨骨折临床表现:
下颌骨:骨折断移位、咬合错乱、骨折端异常动度、下唇麻木、张口受限、牙龈撕裂、出血血肿。上颌骨:骨折线、咬合错乱、骨折段移位、眶及眶周变化、颅脑损伤。
上颌骨骨折线:
LeFortI型: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到上颌翼突缝;
LeFortII型: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从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和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向后至翼突;
LeFortIII型:即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常导致面中部拉长和凹陷。上颌骨骨折治疗的原则:
1治疗时机:及早进行救治,但如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应先抢救生命,情况稳定后再行骨折处理。
2治疗原则:AO/ASIF:骨折解剖复位、功能稳定性固定、无创外科、早期功能性运动。
3骨折线上牙的处理:利用牙齿做骨折段的固定,应尽量保留;但是如已松动、折断、龋坏、牙根暴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应予拔除防止感染或并发骨髓炎。
诊断:病史,面部有无畸形,眼球移位运动受限,张口受限,眼镜症状,咬合错乱,X线平片检查,CT检查
治疗:早期治疗;骨折的解剖复位,功能稳定性固位,无创外科,早期功能性运动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牵引复位:颌间牵引、颅颌牵引、手术切开复位
手术入路:冠状切口、睑缘下切口、耳屏前切口、下颌下切口、局部小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
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单颌固定、颌间固定、坚强内固定
上颌骨的三个支柱:鼻上颌支柱、颧上颌支柱、翼上颌支柱
坚固内固定的定义是什么?适应症?其优缺点有哪些?
1定义:坚固内固定就是通过创口或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线两端的骨面,然后采用接骨板、加压板、拉力螺钉、修复重建板等器材和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固定后能保证骨折片保持在复位后的正常位置,不会再移位,并避免骨折断端受到不良应力干扰的骨折固定方法。
2.适应症:多发性或粉碎性上下颌骨骨折。全面部骨折。有骨缺损的骨折。大的开放性骨折。明显移位的上下颌骨骨折。无牙颌及萎缩的下颌骨骨折。感染的下颌骨骨折。
3优点:⑴固定强度高,能保证骨折片保持在复位后的正常位置,不会发生再移位。⑵能承担骨折处全部或大部分应力,避免骨折断端受到不良应力干扰而影响骨折愈合。⑶术后患者可早期张口进食,避免颌间固定等引起的营养不良等问题。⑷口腔卫生好,且易于维持。⑸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了颞下颌关节强直和肌肉废用性颌骨骨质疏松。⑹患者术后可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社会工作。⑺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复杂性骨折、无牙颌骨折或儿童的无牙颌骨折。③缺点:⑴手术本身是对患者的一种打击,有可能引起一定的并发症。⑵相对于保守固定方法而言,操作复杂,对设备和器材要求高。⑶患者的花费比采用保守治疗高。颌间牵引:将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牙弓夹板的挂钩上橡皮圈做牵引,使其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颌间固定: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单颌固定在一起的方法。
单颌固定:在发生骨折的颌骨上进行固定,而不将上下颌骨固定在一起。髁突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为主,即在手法复位并恢复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高位骨折而无移位者,可不做颌间固定,采用弹性吊颌帽限制下颌运动,保持正常咬合关系即可。轻度开合者,在磨牙后区垫上2-3mm厚的橡皮垫,颌间牵引弹性固定。保守治疗应注意早期开口训练,以防止关节内外纤维增生,导致关节强直。髁突骨折手术适应症
1髁突明显向下移位2成角畸形45以上、下颌支高度明显变短5mm;3、闭合不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4骨折片向颅中窝移位5髁突
向外移位并突破关节囊。颧骨颧弓骨折
一般分为颧骨骨折、颧弓骨折、颧骨颧弓联合骨折、颧上颌骨骨折。
KN6解剖移位角度分型:Ⅰ颧骨无移位骨折;Ⅱ单纯颧弓骨折;Ⅲ颧骨体骨折向后内下移位不伴转位;Ⅳ向内转位的颧骨体骨折;Ⅴ向外转位的颧骨体骨折;Ⅵ颧骨体粉碎性骨折。
Zingg治疗角度分三型:A型:不完全行颧骨骨折,不移位。A1单纯颧弓骨折A2单纯颧额缝骨折A3单纯眶下缘骨折。B型:完全性单发颧骨骨折,颧骨复合体与周围骨分离。C型:颧骨体粉碎性骨折。
1颧面部塌陷畸形,2张口受限,3复视,4神经症状(若损伤眶下神经,可出现眶下区麻木;若损伤面神经颧支,可出现眼睑闭合不全)5瘀斑
鼻骨骨折:移位和畸形、鼻出血、鼻通气障碍、眼睑部瘀斑、脑脊液鼻瘘。
眼眶骨折:骨折移位,眼球内陷,复视,眶周淤血肿胀,眶下区麻木。全面部骨折
伴全身重要脏器伤、面部严重扭曲变形、咬合紊乱、功能障碍
恢复正常咬合;尽量恢复面部高度、宽度、突度、弧度和对称性;恢复骨的连续性和面部诸骨的连接,重建骨缺损。首先考虑咬合关系的恢复。先行下颌骨复位再行上颌骨复位,重建咬合后颌间固定,复位颧骨颧弓骨折,恢复面部中部高度、宽度、侧面突度对称性,最后恢复鼻眶筛骨折、眶底骨折和内眦韧带。
二期骨愈合:血肿形成,血肿机化,骨痂形成,骨痂改建。
一期骨愈合:或称直接愈合,发现当骨折在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固定稳定,或在骨折间施加一定的轴向压力,使骨折线对合紧密时,骨折的修复就仅限于在骨内,而不需要外骨痂参与,也不需要周围软组织参与,在骨折部位直接发生骨的改建,成骨与破骨活动均很活跃,然后迅速成骨钙化,修复骨折区.骨折间隙很小,迅速形成编织骨充填间隙。牵张成骨:属于骨损伤愈合的范畴,通过截骨及程序性对截骨区施加机械牵引力,调动并激活了机体自身损伤再生能力,来修复和延长骨骼。
颌面部肿瘤治疗原则
一、良性肿瘤:一般以外科治疗为主。如为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如有恶变时,则还应扩大切除范围。良性肿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
二、恶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病员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①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间叶组织造血系统来源的肿瘤,如淋巴肉瘤、浆细胞肉瘤等,对放射和化学药物都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常为多发性并有广泛性转移,故宜采用以放射、化疗和中草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而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系统的肿瘤一般对放射不敏感,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可辅以化疗。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应结合病员的身体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治疗。
②细胞分化程度在恶性肿瘤中,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如牙龈癌等,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细胞分化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如未分化癌等,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疗和化疗。当肿瘤迅速发展,广泛浸润周围组织时,手术前应考虑先进行放疗或化疗。
③生长及侵犯部位位于颌面深部或近颅底的肿瘤,手术比较困难,手术后往往给病员带来严重功能障碍,故首先应考虑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唇癌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治疗;颌骨肿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三、临床分期临床分期可作为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临床分期也可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比较:
良性肿瘤病程长,生长缓慢,生长方式呈膨胀性生长,挤压邻近组织;外形多呈球形;因有包膜而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一定动度,一般无自觉症状,一般对机体无影响,组织学观察见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恶性肿瘤生长快,病程短;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组织,无包膜,边界不清,不活动,与周围组织粘连;常伴疼痛及受累组织的功能障碍,如下唇麻木,面瘫,张口受限等。常因发展迅速,转移和侵及重要器官及继发恶病质而死亡。组织学观察见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颌面部肿瘤的诊断
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X-ray、MRI、UT、放射性核素穿刺和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的“无瘤”操作(1)切除在正常组织内进行;(2)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术区;(3)避免挤压瘤体,减少扩散机会;(4)应行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出(5)对中流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6)表面有溃疡者,可采用电灼或或化学药物处理,避免手术过程中污染种植。(6)用大量低渗盐水和化疗药物做冲洗湿敷(8)创口缝合时须更换手套及器械(9)可采用电刀,可在术中或术后应用静脉或区域性动脉(颈动脉)注射化学药物。(10)对可疑肿瘤残存组织或未能切除的肿瘤,可辅以电灼、冷冻、激光、局部注射抗癌药物或放疗等治疗。
综合序列治疗: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和合理地利用现有治疗手段,因人而异地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其特点不但是个体的、综合的,而且还应当是治疗方法排列有序的。因此更准确的应成为“综合序列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三级预防:
Ⅰ级预防为病因学,是降低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
Ⅱ级预防贯彻“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Ⅲ级预防指以处理和治疗病人为主,其目标是根治肿瘤,延长寿命,减轻疼痛以及防止复发等。内容: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及时处理癌前病损;加强防癌宣传;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
人群的的监测。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cyst
中医称“粉瘤”。主要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腺分泌物。
1.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桔样。囊肿呈圆形,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黏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个主要特征与表皮样囊肿作鉴别。灰白色凝乳状、有臭味的内容物偶可流出。2.皮脂腺囊肿发生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软,无压痛,可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3.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变软、皮温升高、疼痛、化脓。
一般局麻下手术切除。沿颜面部皮纹方向做梭形切口,应切除包括与囊壁粘连的皮肤,切开皮肤后锐分离,摘除囊壁。囊壁一般很薄,应避免破裂。囊肿并发感染时,应切开排出脓液和豆渣样内容物,待感染控制后3个月手术切除。皮样表皮样囊肿
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生长缓慢,呈圆形。一般无自觉症状;囊性肿物,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区,与周围无粘连,触诊可及面团样柔韧感;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鳃裂囊肿
第一鳃裂囊肿(瘘)
外瘘口多位于下颌角后下方至舌骨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内瘘口多位于外耳道软骨、骨性部分、耳屏及乳突等处,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囊肿可位于瘘管的任何部位。感染时除了上述的肿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因感染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从而出现面瘫。第二鳃裂囊肿(瘘)
外瘘口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1/3处,内瘘口位于腭扁桃体或扁桃体窝内,瘘管与颈动脉鞘关系密切,囊肿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处。
第三鳃裂囊肿(瘘)外瘘口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端内瘘口位于梨状窝。
第四鳃裂囊肿(瘘)在理论上存在,其外瘘口与第二、三囊肿(瘘)相同,内瘘口则在食管上段,更是罕见。胸腺咽管囊肿:第三咽囊在胚胎时形成胸腺咽管,故称。牙源性颌骨囊肿
1)根端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而逐渐形成囊肿。多发生于前牙。2)始基囊肿:发生于造釉器发育的早期,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造釉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而成。多发生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3)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
成釉细胞瘤的来源、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在牙源性肿中较为常见。多发于成年人。下颌骨比上颌骨多。多数认为来源于造釉器或牙板上皮,也有认为来源于牙周膜内的上皮剩余或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还有认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的衬里上皮转变而来。极少数发生于硬骨或脑垂体内者可能是由于口腔粘膜基底细胞或牙源性上皮异位而引起。
1好发于青壮年,以下颌骨体及下颌部为常见2生长缓慢,颌骨膨大,造成畸形,面部不对称3牙松动.移位和脱落,咬合关系紊乱4可侵入周围软组织,影响下颌运动、咀嚼、吞咽、呼吸,压迫下牙槽神经导致下唇颊部麻木,发生病理性骨折5.X线表现:颌骨膨隆,有多房性阴影,边缘呈切迹状,受累牙根呈截断样或锯齿状吸收。6穿刺抽出褐色液体。手术为主,需将肿瘤周围的骨质至少在0.5cm处切除。
脉管畸形分类:微静脉、静脉、动静脉、淋巴管、混合型脉管畸形。
神经鞘瘤:1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物。2圆形或卵圆形,质地坚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多数可活动,大者可呈囊性并可穿刺抽出红褐色液体,但不凝固。3肿物能随神经轴向两侧摆动而不能上下移动,因发病神经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受激惹症状及体征:源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和放射痛;源于面神经者会出现面肌抽搐;源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音嘶哑;源于交感神经者可出现霍诺综合症等。
神经纤维瘤:皮肤呈大小不一棕色斑,皮肤有多发性瘤结界,质较硬,有家族史。只要皮肤上有咖啡色或者棕色斑大于1.5cm,5-6个即可确诊。骨巨细胞瘤分三级:
一级:间质疏松,无核分裂相,细胞梭形并排列一致,巨细胞数量多,核多,属良性;二级:间质细胞多而致密,常见间变,核分裂像多,巨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小,形状不规则,核数量亦减少,属于潜在恶性;三级:间质细胞较多,排列致密呈不规则螺旋状,核大而明显间变,核分裂像多,巨细胞数量大为减少,核也减少,属恶性。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特点:①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囊肿生长缓慢②好发于颈正中线,呈圆形.质软.光滑.周界清,以舌骨上下最常见。③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可扪及与舌骨粘连的索条。④囊肿可随吞咽运动而上下移动。⑤穿刺可抽出透明或混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