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贝的口腔期(13-24个月)
在门诊里,王医生很是话痨(除了咽炎时期),为了能让家长理解表述的意思,经常爱举例子。有一个“15月龄小伙自己拿着大苹果啃”的例子,我几乎在门诊中宣扬了上百遍,就为了让家长们明白13-24月龄宝贝的口腔功能重点是在这个年龄段内“建立流畅的咀嚼模式”。
什么是“流畅的咀嚼模式”呢?
在这里我把咀嚼的过程描述成分解动作,让宝爸宝妈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咀嚼过程。
首先需要手-物-口过程,即手通过工具或者直接把食物放在嘴边;
第二步,嘴巴张开(这个过程及张大的程度需要下颌关节和口周肌肉配合);
第三步,上下颌加牙齿切下食物(质地疏松食物可以无需牙齿帮助);
第四步,口腔前部将入口食物稍做加工后通过舌头和口肌肉配合分配到两侧磨牙区;
而后磨牙区域结构将食物碾碎,唾液稀释碾碎的食物形成食团,通过吞咽反射像“传送带”一样将稀释后可吞咽的食团分批送入食管。
根据上述描述,各位宝爸宝妈需要吸收的信息是——进食过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本能,它需要学习,真正的流畅咀嚼对宝贝们来讲是需要过程的。
上述的每一步都是要不断练习,要上万次的演练才能做的好。
还有一个小重点,这个过程不仅关系进食效率,还关系到面部发育——颜值。
前面已讲过偏侧咀嚼的危害,这一篇里给宝爸宝妈们介绍一下“龅牙”。
龅牙是指上颌牙齿前突,影响外形。
解剖学如下图:下颌骨与纵切面的角度增大。
有三种情况。
1.单纯牙齿前突。一般是上颌中切牙或/和侧切牙牙齿长轴比较倾斜,切缘突出向口腔外,出现上颌前牙前突。
2.上颌骨前突,而牙齿不突出。这是上颌骨发育畸形,医学上叫颌骨长度过长。外观上看也是上颌前突。
3.上颌骨轻度前突,同时上颌前牙也向前突出。
根据龅牙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重点部位——上颌骨。
再结合前面讲的咀嚼模式,提示我们建立正确熟练的咀嚼模式,有利于上颌骨的健康发育,改善或者避免出现“龅牙”。
首先要给宝爸宝妈们点明三个特点:
一“龅牙”是具有遗传性的,这意味着咀嚼模式的良好建立可能仅能改善这个特点,但能从中度变轻度也是有益的;
二是“龅牙”合并其他原因(如腺样体肥大造成的腺样体面容),这需要五官科医生的联合治疗;
三是需要在口腔科定期随访,因为“龅牙”发展到病理程度(一般是超过了某年龄,如11岁以后,由于青春期发育骨骼由儿童期的韧性逐渐过渡到成人期骨,骨骼形态受外力的影响减小)是需要口腔科医生专业判定后及时矫正的。
可见,建立正确流畅的咀嚼模式对口腔发育是预防和协作作用。
划重点:如何预防呢?
一是注意食物质地,
二是注意食物形状,
三是自我进食。
食物质地要从细到粗。
举例一,苹果可以从黄香蕉苹果(软糯)转变成红富士苹果(脆甜);
举例二,米粥可以转变成米饭;
举例三,混合型食物可从混合糊糊变成颗粒化混合食物(如下图)。
食物质地的改变有利于上下颌运动——咬合中的滚动运动。
食物形状是指需要张大嘴的食物形状。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宝贝们的嘴小,喉咙细,要把给他/她的食物精细化,包括大的东西切小,硬的东西煮烂,甚至所有入口食物粉碎机打碎等等。
这些操作都使得宝贝们的咀嚼模式建立不良,食物储存主要在口腔前部,从而导致进食慢,含饭,固体食物摄入时恶心,流口水等症状。
哪些是符合张大嘴的食物形状呢?如下图。
自我进食:食物质地和食物形状不仅是口腔建立正确咀嚼模式的基础,也为宝贝们的自我进食提供了可能(用勺子吃,固态比液态更好控制)。
工具在其中也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图中的小姑娘,一个大的勺子也可以增加宝贝们张大嘴的程度。能熟练的应用勺子是宝贝们自我进食的基本技能,也是培养手眼协调能力的技能之一。
总结该年龄段喂养重点:
宝贝们的食物质地和种类是一年内逐渐接近到成人模式。请给予宝贝们自我进食的机会,在2岁时做到自我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