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外形美观近乎透明,备受

儿童白颠疯怎样治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93218.html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意识不断提高,正畸患者特别是隐形矫治患者越来越多。可摘式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外形美观、近乎透明,可由患者自行摘戴并更换,灵活性高,克服了传统固定矫治器的缺点,备受患者青睐。目前,我国市面上常见的隐形矫治器有Invisalign、时代天使、正雅、易美齐等,不同矫治器在材料及其他核心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一、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适用范围较窄,用于轻中度难度错颌畸形治疗

1、牙齿移动控制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发展初期时临床适用范围较窄,仅可用于轻中度难度的错颌畸形治疗。作为非拔牙矫治最常用的矫治方式:横向扩弓及推磨牙向后的牙齿移动表达率相对较高。上颌进行横向扩弓运动时,其牙齿移动可预测性由前向后逐渐减小,依次为尖牙79.75%、第一前磨牙76.10%、第二前磨牙7.27%及第一恒磨牙68.1%。

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效率为8.28%。而对于双颌前突需要进行较长距离矢状向回收的患者而言,由于高分子材料特性,拔牙缺隙处矫治器材料刚性较差,其对缺隙两侧邻牙支撑不足,下前牙内收以倾斜移动为主,对医生的要求较高。

2、非拔牙治疗

隐形矫治器对后牙水平向的控制最差,每步设计0.05-0.15mm移动较为合适。使用隐适美进行上颌扩弓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扩弓实现率依次降低,磨牙整体扩弓设计量与实现量间成负相关。

多数研究认为隐适美推磨牙向远中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牙垂直向压低、颊倾及远中倾斜,也有少数研究认为,2-mm内的磨牙远移可实现整体移动。认为磨牙可实现整体移动的研究均采用了序列化远中移动法,步距为0.25mm,并在上颌双尖牙开始移动前进行颌间II类牵引。

对于支抗牙移动,多数研究发现,在推磨牙向后的病例中,前牙出现舌倾、伸长,也有个别研究发现,前牙发生唇倾倾斜。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平面角几乎无变化,前面下高度无增加,提示临床上可将推磨牙向后方式应用于高角隐形矫治患者,但需谨慎设计,并加强临床监控。近

年的文献显示,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实现率约为64%-75%,上颌第二磨牙牙冠远中移动实现率约为8.28%。非拔牙矫治患者切牙垂直向伸长较容易实现,在隐形矫治过程中,上下颌前牙的小范围内收主要表现为牙冠的倾斜,而非整体移动,牙根实际移动量较设计量差别较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非拔牙内收病例中前牙伸长较压低更容易。隐形矫治下前牙分步压低实现率更高,在前牙进行分步压低的同时,可设计牙齿排齐,可提高治疗效率。单颗磨牙远移对前牙支抗消耗最小,整体磨牙远移配合种植钉颌外牵引,前牙区应力集中面积与单颗牙移动基本一致,与颌间II牵引相比,使用种植体支抗辅助推磨牙向远中产生的上前牙压低效果更明显。

、拔牙治疗

关于隐形矫治拔牙病例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隐适美矫治器配合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治疗双颌前突。患者骨性指标基本无变化,牙性指标变化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对于双侧上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患者而言,初始拥挤度与磨牙前移量呈负相关,年龄及附件类型均可影响前牙内收。

在磨牙上放置垂直矩形附件容易产生支抗丢失,而放置水平矩形附件与G6对支抗牙影响几乎无差异。治疗后,第一磨牙出现设计之外的近中倾斜、近中移动及压低,切牙舌侧移动量不足,舌倾明显,垂直向表现为伸长。

建议在强支抗患者方案设计时,增加第一磨牙远中备抗6.6°,并考虑植入种植体支抗。轻至中度安氏III类错患者可考虑拔除下颌切牙纠正前牙关系。为实现整体移动,缺隙两侧牙齿采用序列化移动方式,并添加垂直矩形附件进行控根。

下颌中切牙拔除病例需长时间佩戴保持器,防止前牙唇舌向倾斜,造成错复发。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发现,隐适美治疗拔牙病例的疗程比固定矫治器长44%,同时,对后牙咬合及颊舌向倾斜控制较差。

二、了解隐形矫治疗效的评估方法及工具,临床上多采用模型重叠法

目前对于隐形矫治牙齿移动效率的研究方法多采用模型重叠法,使用逆向工程学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牙齿实际的距离及角度,将其与设计的目标进行对比,进而计算牙齿移动表达率。

由于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下颌数据的三维数字化扫描多限于下颌全牙列及龈缘下2mm区域,故在治疗前后对比过程中,下颌牙列缺乏相对稳定的解剖参照点,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有些研究选取未设计移动的后牙作为参照点,对初始牙弓、Clincheck方案目标位牙弓、实际终末位牙弓进行三维重叠,以分析牙齿移动效率。

但隐形矫治器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包裹多颗牙齿,即便在未设计牙齿移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支抗牙的轻微位移,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还有一些研究沿用头影测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牙齿移动表达率的研究,头影测量结果不仅可以显示牙齿移动情况,还可以显示牙齿与牙槽骨关系及上下颌骨间关系的变化,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正畸治疗过程中下颌牙弓缺少稳定的标志点,目前对于下牙牙齿移动效率,尤其是拔牙病例的牙齿移动表达率的研究较少。由于隐形矫治技术无法完全表达方案设计中的牙齿移动量,且精细调整过程中易引起新的问题,对其治疗疗效的评估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yf/2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