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丨经典病例177脑膜瘤1例,附诊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7岁。

主诉:鼻腔反复出血2个月。

现病史:该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腔反复出血,出血较多,可自止,伴闭塞,右眼溢泪,今为系统治疗来我科。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一般状态尚可,T:36.2、R:18次/分、P:78次/分、Bp:/54mmHg。鼻中隔居中,左侧鼻腔未见异常,右侧鼻腔可见暗红色肿物,表面不平,触血(+)。

超声:无。

CT/MRI扫描:CT检查设备为64层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硬腭至额窦上缘,扫描层厚为2mm、层间隔2mm,电压kV,管电流mA,矩阵×。如图1~6。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D

该病例在CT图像上,可定位于右侧筛窦及鼻腔,且突向右上颌窦及内眦部,部分向右侧眼眶膨隆,病灶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状高密度影,应该考虑为病灶内的钙化或者骨化,该病例鼻咽顶后壁增厚,为增厚的腺样体,并未与病灶相连,因此A、B、C均可排除,D为正确答案。如图1~6。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性信息(单选)

A鼻窦CT增强扫描

B鼻窦PET-CT检查

C鼻窦MRI增强扫描

D鼻窦冠状位扫描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A

该患者在行鼻窦CT平扫后,宜直接进行鼻窦CT增强扫描,在CT平扫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增强,要比直接进行MRI增强有可比性。(如图7~12)。在CT增强图像上,可见病灶密度不均,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灶轮廓更为清晰,因此,A项为最佳答案,有助于该病灶的定性诊断。CT增强扫描应用飞利浦层it扫描仪,扫描层厚为2mm、层间隔2mm,电压kV,管电流mAs,计划自肘静脉以4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mgI/ml)50ml,追加30mL盐水。于注射后28s、55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如图9~12)。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软骨肉瘤

B脑膜瘤

C鼻咽纤维血管瘤

D骨化性纤维瘤

E内翻乳头状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B

手术所见:鼻内镜下见鼻中隔尚居中,右侧鼻腔充满质硬新生物,肿物表面欠光滑,充满右侧鼻腔,右侧鼻腔深方结构窥不清,肿物质脆,砂砾感,出血汹涌。以息肉钳及切割吸引器分次完整切除瘤体,术中依次开放患儿筛窦、上颌窦、额窦及蝶窦,见肿瘤基底位于右侧筛顶前颅底及蝶筛隐窝处,右侧眶纸板压迫吸收,眶筋膜暴露,肿瘤基底部出血汹涌,电凝处理,以速绫、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分层填塞压迫止血。

病理所见:衬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碎组织内见脑膜皮细胞样细胞片状分布,见骨组织及砂粒体样结构。(如图13~14)。免疫组化结果:CD34(血管+)、EMA(少许细胞+)、Ki67(+,10%)、PR(-)、Syn(-)、Vimentin(+)。

病理诊断:(右鼻腔鼻窦肿瘤)符合脑膜瘤,增殖指数较高。

脑膜皮细胞样细胞片状分布衬覆呼吸道粘膜上皮,内见少量骨组织。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患儿7岁,年龄小,CT平扫可见肿块主体位于右侧筛窦及鼻腔,且突向右上颌窦及内眦部,部分向右侧眼眶膨隆,右侧眶纸板部分吸收破坏,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状高密度影,应该考虑为病灶内的钙化或者骨化,CT增强后,可见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诊断时可根据患者年龄、肿物部位及明显强化这个方向考虑。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平扫发现右侧筛窦及鼻腔肿块,定位相对容易,主要观察肿快的累及范围,平扫即可发现肿块突向右上颌窦及内眦部,部分向右侧眼眶膨隆,右侧眶纸板部分吸收破坏,CT增强扫描,一是更易于显示肿块与鼻窦、鼻腔的关系,显示肿块的范围更明确,二是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及强化程度情况。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CT可发现明确病变,定位于筛窦及鼻腔相对容易。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7岁男患,发现鼻窦及鼻腔内肿块,根据肿块累及范围广,临近眶骨纸板轻度吸收破坏,应考虑为良性肿块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根据发病位置,可考虑来源于骨、粘膜、神经或者其他结构的肿瘤等,鼻窦鼻腔最常见的肿块有内翻乳头状瘤,但根据该肿块平扫多发广泛的高密度,应该考虑到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肉瘤或者异位的脑膜瘤等,根据本例患者年龄小,鼻窦鼻腔肿块多发高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来看,要考虑到异位脑膜瘤的可能,骨化性纤维瘤发病年龄为20-30岁,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呈磨玻璃密度,伴有骨质的膨胀性改变,且多为多骨受累尤,软骨肉瘤可伴有钙化,但其为恶性肿瘤,骨破坏明显,肿块密度相对较低,因此可以予以排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CT平扫可见右鼻窦鼻腔肿块影,密度不均,可见多发钙化或骨化,肿块突向右上颌窦及内眦部,部分向右侧眼眶膨隆,右侧眶纸板部分吸收破坏,根据生长方式来看,应考虑为良性肿瘤或者低度恶性肿瘤,CT增强后,可见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可见肿块血运非常丰富,根据患者年龄7岁,鼻窦鼻腔内伴有广泛钙化或者骨化,要考虑到异位脑膜瘤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骨化性纤维瘤:(如图15~16)

好发于20--30岁,女性多见,多发生于颅面部,C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不均匀高密度,若以骨组织为主,则密度较高,若以纤维组织为主,则密度较低,其内可有散在或密集的骨化或钙化,也可表现为弥漫性密度不均或磨玻璃样改变。与周围骨质有明显分界,周边蛋壳样钙化。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如图17~22)

好发于年轻人(小于30岁),多骨型为主,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呈磨玻璃状或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与周围骨质有正常骨移行。

(3)软骨肉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有散在点、结节、环形、斑片状或不定型软骨基质钙化,钙化是本病最重要的影像学征象,鼻软骨肉瘤常伴邻近骨质侵蚀或破坏,易侵犯周围结构。(如图:21~24)

病例供稿哈尔滨医院CT室张金玲

专家点评

原发性异位脑膜瘤的起源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由蛛网膜细胞随颅骨孔道、颅缝、椎间孔向外延伸演变而成,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神经周细胞有关,迷走于颅外胚胎性融合线上的蛛网膜细胞巢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异位脑膜瘤可发生于诸多部位,如:头皮、颅骨、眼眶、鼻窦、腮腺、颞下、颈部等。异位脑膜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纤维性脑膜瘤,而鼻腔鼻窦常见类型为砂砾体型。该病例发生于鼻腔,钙化明显,符合砂粒体脑膜瘤表现,也因此需要与骨化纤维瘤相鉴别。该病例软组织强化方式为明显均匀强化,是脑膜瘤典型的强化方式,依据该鉴别点可以与骨化纤维瘤相鉴别。鼻咽纤维血管瘤其强化方式也可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其好发于男性儿童。但该病例位于鼻腔,未与鼻咽相关,因此根据部位可以与前者进行鉴别诊断。该病例因为属于不常见的少见病例,诊断有一定难度,但根据其位置,及钙化、均匀强化明显等影像学特征,可以一步步与相关其他病例进行鉴别诊断。

点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放射科朱凌教授

参考文献:

[1].高洋,康厚艺,张伟国.CT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1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6(8):.

[2]张有为,易慕华,李红.鼻腔鼻窦原发异位脑膜瘤1例.实用放射学杂志.,30(5):-.

[3].王永哲,杨本涛,陈光利.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诊断.中国肿瘤影像学,,2(4):-.

[4].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40(6):-

快扫码







































白癜风咨询网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yf/145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