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瓷牙贴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瓷牙;牙体;修复治疗;美学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02

瓷牙贴面能减少患者牙釉质层的磨损,避免牙体过敏,既美观又舒适,是患者乐意接受的修复方法。

笔者通过对瓷牙贴面两种不同方法固位、牙龈反应和牙体缺损修复后的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女16例96颗四环牙,男8例48颗氟斑牙伴部分唇侧切端缺损,两者近远中邻面正常,无明显前突和反,年龄25~30岁,24例患者上颌前牙进行贴面修复。

1.2方法1.2.1牙体预备

唇面先用定深车针沿近中至远中方向切割牙体唇面,可见形成一定深度的沟槽,其间为突起的釉质带。

唇面预备分为两个平面,即龈端1/3~2/3和切端1/2~2/3,前者的标准预备量一般为0.3~0.5mm,后者一般为0.5~0.8mm。

前者用圆头锥形金刚砂车针磨除釉质突起,预备好的牙形成连续平整无角肩台,宽度为0.3~0.5mm,与龈缘齐平。后者用柱形金刚砂车针磨除釉质突起。

因邻接关系完好,则将贴面边缘延伸超过近颊线角和远颊线角,并终止于邻面接触面一半的位置,维持原有的接触关系。

本组牙体切端的预备分两种类型:其中16例女性96颗牙采用对接型,8例男性48颗牙采用切端包绕型。其中对接型预备牙体与前端平齐。

包绕型在舌侧预备时,在切/舌交界处形成圆钝的斜面,以便瓷贴面在切缘行使功能的过程中免受剪切力的作用。

舌侧完成线或边缘的预备可使用圆头锥型金刚砂车针进行,利用车针末端形成0.5mm深度的无角肩台;

切端舌侧完成线的位置约在切端向下1~5mm的位置,并与两侧邻面完成线相连,舌面边缘线在近、远中切角处形成切迹。

1.2.2模型制备

用弹性印模材料取工作模,灌注超硬石膏,同时取记录模型预留加工备用。

1.2.3瓷贴面粘固

先试戴贴面,确认合适后,清洗干净牙体和瓷面,吹干,再用酸蚀剂酸蚀牙体及瓷贴面15~30s,再清洗干净,吹干牙体和瓷面,均匀涂布薄层粘结剂在牙体和贴面内侧表面上;

将光固化树脂水门汀注射到修复体组织面,修复体就位,并保持稳定,光固化灯点试固化3~4s,同时剔除边缘多余材料,再固化10~20s,粘结完成,嘱2周后复诊。

2结果

临床通过抽样对21例患者颗牙进行追踪,其中1颗牙因纵裂,所以以颗牙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颗牙正常,其余2例女性3颗牙完全脱落,1例男性3颗牙部分脱落。

2例患者11颗牙龈轻微炎症。其中还有2例男性患者死髓牙1颗,在6个月后进食中牙体折裂,但贴面仍未脱离裂牙。颗牙的复查结果见表1。

3讨论3.1牙体预备和贴面固位

本组采用以切缘为依据两种牙体预备方式,其中女性全部采用与切端对接方式,男性全部采用切端包绕型方式。

后者主要氟斑牙且牙体切端部分缺损[1],目的是更好恢复牙体正常形态,也有利于固定[2]。

1例女性2颗前牙完全脱落,是因为习惯性咬瓜子和啃硬骨头造成,另1例女性是刷牙方法不当造成脱落,这种情况可能是操作粘结过程中牙体及瓷贴面清洗不干净;

酸蚀时间过长或短,粘结材料不充分造成,由于3颗牙脱落后贴面比较完整,经重新处理粘结1年后复诊情况良好。

1例男性1颗牙因重度氟斑伴釉质发育不全且部分缺损导致牙髓早期坏死,贴面后6个月牙齿折裂,但贴面仍未脱落,另外1例男性患者3颗牙部分脱落;

由于患者长期从事水电工作,习惯性咬铁丝,加上刷牙方式不当造成前牙3颗切端部分缺损,唇面呈现凹陷,1年复诊嘱患者改变不良习惯;

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第2年复诊贴面没有进一步磨损迹象。总而言之,造成固位体脱落原因是外力因素、操作因素和预备不当等造成。

3.2牙龈反应

在复查病例中有2例11颗牙齿出现牙龈炎症,表现为游离龈乳头轻度红肿,部分牙周探诊时有少量渗血,除1个贴面有突出外,其余均与牙呈移行关系。

因2例患者长期口腔卫生不良习惯,贴面就诊前牙龈有轻度炎症,部分牙修复前比修复后炎症更明显。

由于患者急于要修复,在未消除炎症的情况下做贴面修复而造成的,所以造成龈炎并非贴面。上述病例经过局部消炎处理和口腔卫生教育,龈炎得以减轻并消除[2]。

笔者认为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造成牙龈炎主要因素,其次与牙齿本身形态和唾液分泌也有关,另外贴面时由于厚度增加;

唇外展隙变深,食物残渣易于滞留,刺激龈乳头,因此,在制作贴面时应使唇外展隙有适宜的宽度。

3.3贴面的颜色效果

贴面修复颜色是患者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km.com/shqtcs/20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